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宪法地位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社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矛盾,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有关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中地位理论已上升为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议题。而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也称"立宪政体"简称“宪政”。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政治地位,确立宪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这样宪法就能保证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社会关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寻求国家的和谐发展。宪法保障人民利益,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因此,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的宪法基本权利,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二、选题的研究现状国内一些专家对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论证,《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4日第一版)发表评论员文章: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树立宪法理念,在一些专家的积极推动下,国内举行了多次和谐社会与宪法地位的研讨会,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人士对此都作出自己看法,同时有些专家学者在宣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过程中,整理大量的资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的新观点、新理论进行了认真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不过关于构筑和谐社会中宪法的地位一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三、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宪法作为世界上各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最高法律规范体系,在现代的社会生活当中担负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是实现民主法制的基础,宪法也是保证人民获得人权等根本权利与利益的保证,于是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上有了根本作用,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中对政治关系有调解作用,例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思想的提出。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中对经济关系也有协调作用,例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提出与实施。同时,宪法还对文化也有根本调整作用。由此确立了宪法的根本战略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方略上,我们应当以宪法为根本,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从而更好让宪法为构筑和谐服务。主要内容提纲一,和谐社会与宪法关系二、宪法对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一)、宪法是构筑和谐法治社会的基础(二)、宪法是尊重人权、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保障(三)、宪法是实现诚信、团结友爱和谐社会环境前提(四)、宪法是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五)、宪法是经济、文化和谐的保证三、确立宪法在和谐社会中地位面对的一些问题(一)、人们宪法至上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二)、我国宪政立法不完备(三)、我国宪法的实施还缺乏监督制约四、确立和谐社会中宪法地位的措施(一)、培养人们宪法意识(二)、进一步完备宪政立法(三)、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Error:Referencesourcenotfound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研究宪法对构筑和谐社会的意义,以及宪法对构筑和谐社会作用,最后分析得出宪法对构筑和谐社会的地位。此研究的重难点在于如何观察、分析宪法对构筑和谐的意义及作用,最后总结概括出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五、研究进程安排1、研究工作程序第一步:确定研究方向:根据本人的所学专业及兴趣爱好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并初步确定论文题目。经进一步的查阅资料及专家访谈后经导师指导从而确定具体论文题目。第二步:制定研究计划:根据论文题目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三步:撰写论文:根据调查的结果或所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开始撰写论文。2、拟定的方案路线1,文献资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