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病的案例分析一、引言中国经济发展地区的“荷兰病”,在一些自然资源储备量较为丰富的地区,以及产业结构发展单一的地区,“荷兰病”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发生的。只有积极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才能及时的摆脱“荷兰病”。(一)荷兰病案例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自我国开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各自的自然资源的储备的开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荷兰病”。对地区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国内有关“荷兰病”的理论研究却相对非常落后。理论需求与理论供给之间存在“超额需求”缺口。2.研究意义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多样化的结果。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显示,与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一些资源富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不佳。自然资源都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如果仅仅因为一些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就将其罪责归咎为自然资源的话,未免有些牵强。因此有必要重新解读荷兰病为资源正名,找到资源丰裕地区经济增长反而落后于资源匿乏地区的真正原因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可借鉴的意义。(二)荷兰病产生的背景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间接提升了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其从其他非相关产业中抽取了大量的劳动力与资本;同时本币在资源的大量出口的情况下快速升值,对其他产业的出口造成了经济损害,加之遇到汇率的不稳定因素,将在国内市场中形成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上述的两个情况都是在短期内会产生的结果,在长期的时间过程中,其会对教育、创新等方面造成影响,对经济的增长造成阻碍作用损害经济发展的潜力。荷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发展中,发现了天然气的大量自然资源储备,并迅速转换成了天然气出口的大国。由于其过分的注重天然气的产业发展,忽视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使得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创新能力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国内的其他产业失去了国际竞争力。虽然当时政府通过提高全民的收入的方式来保障社会发展能够稳定发展,但由于在开采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生产要素,直接导致了国内其他产业的萎靡,以及失去了开发新兴产业的最佳时机。过度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造成的创新动力的损失,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等是不可挽回的。因为过度的发展自然资源而导致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发展,这种经济现象被经济学界称为“荷兰病”。其主要特征:一是国际和国内市场对某些资源型产品的需求迫切,价格大副上升;二是大量生产要素在短期内向这些资源型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集中,以追求短期效益,产业结构日趋重型化;三是其他产业和企业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并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四是服务业畸形发展;五是加大了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机会成本,丧失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六是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作用日渐萎缩。二、我国部分省份荷兰病案例概述在中国,有着很多因资源而兴起的城市,比如石油之城大庆、煤炭之城大同。历史上,这些资源型城市虽然由小到大、走向繁荣,但由于过于依赖资源优势,造成经济构成单一,当资源由多变少,甚至枯竭时,以及资源价格开始国际性下行时,危机也开始产生。(一)内蒙古荷兰病案例概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内蒙古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发展能力是较为落后的。内蒙古一直以来被人们定义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之一,但是正因为内蒙古大量的丰富的能源使得内蒙古在短短十几年内从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逐步变成现在经济发展中地区。鄂尔多斯在上世纪90年代仍旧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缓慢最为严重的地区,但其凭借发展能源化经济道路走向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内蒙古有大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其煤炭资源储量已是全国煤炭储量之最,另其羊绒、稀土、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储量也是在全国自然资源储量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蒙古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储量推动了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内蒙古的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发展。内蒙古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保障了工业发展的可行性,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内蒙古在全区生产总值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内蒙古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