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大拆大建原因浅层原因no.1规划问题一是不切实际的规划;二是超越经济实力的规划;三是领导为了要政绩,盲目的规划;四是没经政府的批准,胡乱的规划;五是没能被充分利用,没能准确实施的规划;六是规划没经调研,市场分析,缺乏实际的规划。no.2建筑行业错误思想一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的观点引人深思:房地产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它能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如果房地产不行了,中国的经济肯定就不行了,所以呢,房子的结构设计寿命一般为50年,这样就能够保持50年后建筑业还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主柱产业,还能维持50后的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换言之,建筑不是永久使用的,而是50年后拆除重建的。no.3大拆大建释放产能过剩压力,这里以2013年为例,钢铁,能源,建材这些与建筑行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工业产业产能过剩均名列前茅,当然,这个名列前茅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而大拆大建,无疑可以消化多余产能,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根本原因no.1从政治体制上看,“唯gdp论”的政绩考核体制是中国式拆迁问题的指挥棒。在中国,gdp一直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这种“以gdp论英雄”的激励考核制度,导致地方政府部门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出现各地政府盲目攀比,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采用重复投资、大拆大建的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gdp的局面。基于这种“唯gdp论”政绩考核体制,农村城市化和城市房屋拆迁改造成为提升地方gdp的捷径。no.2官员自身利益就是敢于大拆大建的官员,不仅因发展了gdp而获得了政绩,也因改造城市而获得了口碑,甚至在落马后都成了“好贪官”。例如重庆落马官员雷政富,在当地口碑极佳,他获得声誉的共同原因就是大搞建设,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大同原来的“造城市长”耿彦波更是受到“万民拥戴”,仕途上也获得升迁。而从季建业等“大拆大建”官员背第1页共2页后查出的官商勾结问题,同样引人深思。no.3从经济体制上看,“土地财政”是中国式拆迁问题的推动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之间矛盾日益突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缺口逐步加大,传统的财政模式很难支撑地方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而在城市进行拆迁改造正好符合成本低而又能持续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转让获取巨大的土地收益差额。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