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摘要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只有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形成一致的教育要求,才能保证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今天,我国的大多数儿童处在一个非常迅速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其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摆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并且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文献法及访谈法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对当前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发现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家长包办代替言行不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社会环境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问题。就此,笔者结合自身实习经历以及已有学者的研究经验,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完善幼儿园管理、优化社会环境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习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1绪论1.1研究背景在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国家坚实教育的基础,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会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碰撞中发生矛盾,致使也就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产生。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代表,他们竟然有上课逃课睡觉、肆意挥霍金钱、宿舍卫生差等不良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本应该是幼儿时期养成的,此外,父母作为第一教育主体,将他们过度放纵、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转移到幼儿身上,大多数家长认为学习好就是一切,所以他们让孩子们参加各种类型的辅导班、资优班。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几乎取代了幼儿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自然就被忽视了。从小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是建立在幼儿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幼儿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是孩子的一个发生的基础,将对儿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若养成不良习惯,将给今后的生活将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的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将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1]。1.2研究目的及意义1.2.1研究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学前儿童作为教育的初始群体,其行为习惯养成对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幼儿期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应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教育。但同样它也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时期,我们应该正确面对这一时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动习惯,帮助幼儿踏好人生的第一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幼儿未来培养健全人格打好基础。1.2.2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与特点,使人们对良好行为习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外部标志,健康的人格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人格结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人格倾向,使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孩子们可以打扫房间、收拾衣服、主动帮助父母,看到孩子们能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肯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将有利于家庭和谐。如果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毫无疑问,我们的下一代将是一个高素质的知识群体,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将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并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3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以来深受国外学者的重视,并且很多学者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些持久不变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便构成了美德,美德是习惯的结果。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