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网站高普及率背后的隐忧》的案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半月谈》2009年关于政府网站高普及率和民众对电子政务效率不满这一案例的深入分析,通过应用行政效率理论、形式主义理论和电子政务的政治学理论,对案例中出现的高政府网站普及率与民众的低满意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当前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看法和观念落后;第二,政府网站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第三,政府网站办事效率低下;第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是单向的和无效的。而问题的解决可通过以下途径:第一,改革政府组织结构体系;第二,改变政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落后观念;第三,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案例来源(一)案例来源《半月谈》2009年第3期。(二)案例内容概要《半月谈》2009年的第三期刊登了陈英凤的文章体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关于政府网站普及率的数据,数据显示2008年中央部委网站的普及率搞到96.1%,省市政府网站的普及率为100%,地市级政府网站的普及率为99.1%。然而,如此之高的政府普及率之下原本应当预示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政务公开、行政效率的提升,但是,文章却引用了《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举办的网络调查数据,针对“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你们那儿通了吗”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96.8%的网友认为政府社情民意通常不顺畅,网站形同虚设,导致一方面网站建设理应带来政府社情民意通道的越来越公开和实际上民众对政府网站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的矛盾,使得人们怀疑政府网站流于形式。作者提出建立政府网站的目的是为了让政府网站发挥其服务群众的作用,拉近政府官员与民众的距离,以实现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和服务型政府形象的建设,而非只是一个形式,未来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三)案例中发现的问题案例作者提出了政府网站高普及率的现象与人们仍然对政府社情民意不满的事实之间的矛盾。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我国行政组织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效率地低下、很多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总结该案例发现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看法和观念落后。根据我国政府行政人员的整体年龄结构以及学历水平来看,很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的最高领导者,往往是年龄偏大的,对信息化、电子化技术不熟悉。甚至还有很多政府官员认为电子化和信息化是虚拟的,不信任甚至请示信息化工作,因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仅仅按照中央或者上级政府的要求建立网站,而不知道如何发挥网站的作用,在组织结构上由于重视不够,往往没有专职部门或人员进行网站的维护和信息的更新。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政府某些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看法较为狭隘,观念落后。第二,政府网站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如案例中作者的观点,建立网站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让政府网站发挥作用,具体来说,这种作用就是服务于人民。然而,根据案例中的调查数据,96.8%的网友认为政府网站没有发挥其社情民意渠道的作用,运转效率低。这与较高的政府网站普及率之间形成了反差,说明政府网站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服务作用。第三,政府网站办事效率低下。文章指出,政府对于来信来电、来访不能做到及时回复,及时处理和及时回馈。根据国家科技部信息中心的邵德奇(2011)中提出的,很多政府门花网站的在线办事栏目根本就没有后台的受理系统,因而,公众提交的办事申请得不到及时处理1。政府网站功能的缺陷反映出政府办事能力的不足。很多政府网站尤其是一些市县的网站,往往提供的服务种类本就有限,更谈不上对民众的申请予以受理。第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是单向的和无效的。网站之所以沦为形式而无内容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是单向的。很多政府网站提供的互动方式较为有限,主要有搜索、网站调查、领导信箱,而让网民参与政府建设、公众论坛等栏目很多处于空白,很多政府网站留下的部门电1邵德奇.政府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1(3):58-60.话等信息不实,平时打电话打不通。因此,政府网站的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是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