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实验课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正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结出的苦果.临近21世纪,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演示实验要真实可靠物理教学的本身就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教师的演示是为讲述物理规律而采取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果一次或数次实验失败,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对此规律真实性的怀疑,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要保证实验成功,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还要求教师有较浓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例如大家认为静电实验的成功率较低,其实认真找一下问题的症结不难发现,关键在于静电的电压高但电量少.因为电压高,通常所说的绝缘体在高压下变成了导体;因为电量少,电荷容易消耗.从原理上分析透了,我们就可以发现只要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改进就行了,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所以必须显明易见.在教学中,对于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手段来放大实验的效果.比如在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物体长度时,可以使用实物投影或采用多媒体手段把微小的刻度变化转化为人人可见的现象,使学生准确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例如:利用学生身边的的物品做实验,这样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水面浮针把一跟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杆似的浮着吗?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就可以改变学生的看法.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水的纸,再在水面上轻轻的平放一枚缝衣针.等这张纸完全湿透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使纸慢慢沉入水中,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放吸水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二)烧不着的布条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时,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棉布条并没有烧焦.(三)做物体浮沉的实验,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他们把没有演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