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其中经历过程《分数的再认识》教后反思杨玉萍对于学生而言,分数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在初次接触这节课的时候,只是觉得应该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但对于“怎么进一步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再一次重新阅读教材和教学用书,并且与三年级教材进行横相对比,我逐渐明白北师大版教材确实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太大了:“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与现在相隔时间较长,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在探究环节,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在活动一“拿笔”中,我本来是想给学生准备好三盒铅笔,让三名学生上来分一分,就像教材呈现出来的“拿铅笔”活动一样。可是想来想去,觉得如果这样的话,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只有让学生亲历其中,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获得感性体验,才能体会更深刻。于是我利用课堂资源,让学生拿出自己所有小棒的1/2,然后在具体的“拿小棒”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猜测——验证——分析数据——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对于活动二“说一说”,我分成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看看一共有多少页(105页),让学生把105页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35页,(第35页正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四个一”个人特色研究课内容),学生直观感知数学课本的1/3有多厚。然后告诉他们我也正在看着一本教育理论,为了赶上同学们,我也看了这本书的1/3,你们猜猜咱们谁看的页数多?学生开始猜测,并说明理由,给学生增加了一定难度,加深学生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适当渗透“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这要取决于整体的大小”,接着出示老师的书(390页),学生这样学生再来解决原图问题就变得轻而易举了。然后通过活动三“画一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必要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获的体验,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会一个“分数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对迁移推理、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的认识,也为后面的练习主旨指明了方向。设计练习环节时,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世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用结合。我想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填一填”、“涂一涂”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通过“画一画”、“辨一辨”,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