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李静2007-8-9〔案例描述〕后进生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难点,特点是后进生转变过程中的反复现象。教师对优秀学生的激励是途中加油,对后进生的激励更是雪中送炭,因为后进生的缺点比较突出。如果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和优点,真诚无私地给予赞赏和激励,会令后进生从教师的赞赏中感受到一视同仁的温暖,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言行,这样从内心激发出来的动力是无穷的。学生方轶从一年级开始有“多动的”坏习惯,上课时会“自主”下位;老师和他说话,他从来不予理会;如果老师批评了他,他会表现出非常愤怒,甚至敲打桌椅的情况。通过观察,我发现他有明显的逆反心理,缺乏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大多数老师看到的是他的怪异表现与沉默不语。结合这一特点,我首先让他担任了清洁小组长,并在全班开展讨论,说一说方轶同学的优点,孩子们都是天真宽容的,他们说到方轶有时会乐于帮助同学,课间会玩游戏,学习成绩在进步;但是也有同学对他提出了要求,希望他不再欺负同学;希望他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从方轶的面部表情,我发现他很在乎同学们的评价,并点头小声地回答了一声“嗯”。接下来的几周,我发现他在英语课上主动的发言了,我及时的给予了鼓励,并将他的名字写在了“发言小明星”的布告栏中,以此激励他继续积极发言。记得在咱们班获得流动红旗的某周,他是欢呼的最开心的一个,这与他以前对班级体漠不关心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次数学单元测试中,他以满分加附加题全对的成绩,成为当月的“学习小明星”,我抓住这个教育机会,让他自己书写学习体会并在班上和全班同学交流分享,在班会课上他明显的雀跃不已,但仍然害羞的说着自己的学习体会,同学们给了他热烈地掌声,我肯定了方轶同学获得的优异成绩,并说明良好的听讲习惯和学习态度是他成绩进步的重要原因,同学们再次以热烈地掌声鼓励他,希望他获得自信。同伴帮助是学困生最有效的帮助。小学生特别依赖环境的作用和同伴间的互补结果。老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老师的指导很难贴近学困生。而同伴之间的互助,由于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对知识的认识往往比较相似,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利于学困生的转变。基于这些道理,我安排了班上的英语课代表和他做同桌,让他兼任副课代表的重任,这样课代表每天的职责他都要求履行。这样,我经常能看到他和课代表送作业本到我办公室,课间能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和课代表比赛做作业,下棋,看课外书等等,在我的细心安排和观察下,他的旧毛病在进行潜移默化的转变,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越来越好,还为班集体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转变是很大的。其次,我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方轶的家长是一个很有耐心的家长,每天都会给孩子辅导学习,并规定练习一些课外的题目,在家校练习本上经常感谢我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感受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期待。我给孩子的家长交流了一些较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家积极采取激励的方式,每天谈谈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每天能有一些小进步。在家里,他变得伶俐乖巧了,比如,有一天他爸爸对我说:“今天方轶回家主动关心小妹妹了,以前可是从来不闻不问的,我还希望他继续当小组长。”正是由于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爱,他渐渐也学会了将爱赠予他人,在为人处事和学习成绩方面,他都在慢慢进步。自觉地做作业,主动的发言,到学校按时交作业,并将小组的作业收齐上交,这些小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也不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当然,他的表现仍会有反复的时候,但我会继续采用教师信任,同伴帮助和家长协作的方法。在课堂上,他有时会克制不住自己,不遵守纪律,但是他知道马上要改正。我相信,明天他会做得更好。【案例反思】正如人们所言,学生有如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去点燃。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或许他的第一需要并不仅仅是知识,抑或说并不是知识,同伴的尊重与互助,老师的信任与关爱,才是他成长的不竭动力。正是由于学校与家长及时的采用了激励的方式引导孩子,让他能敞开心扉,积极地与人交流,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教育氛围中不断转变,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