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东岳中心校杜明华有资料说思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成系统的对你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和分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一种是对系统中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独立出来进行重点的研究。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思考特别适合于数学教育,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事实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呢?1、教师要成为学生思考机会的创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尽可能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又相互讨论的氛围,有提炼发言的场地。众所周知,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学生直观感知,自觉参与的基础之上。一节课如果教师“讲”和“操作”的机会多了,学生自然就失去了“操作”的机会,那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无聊的观众了,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动起来。例如,我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将全班同学按学习小组分组。利用同学们准备好的几组三角形,自己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带着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问题兴趣盎然地剪拼起来,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很快就汇聚了多种推导方式。其中,有两种推导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用公式表示为S=a*h/2(2)如图沿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的连线剪下,两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a*(h/2),去掉括号就是a*h/2,我想这堂课如果只有教师讲和操作,其结果也只有教师的推导方法,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模仿和参与,教学就根本达不到放手让学生操作的学习效果。2、教师要成为学生思考方式的指导者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教师则应把思考的主动性交与学生,当然,学生有了主动思考的愿望,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老师还必须为学生指点方法,让他们合理思考。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下图ABCD是个正方形,AC=10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ABCD根据此问题,我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思考后没有结果。于是,我提示: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采用什么办法?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会儿,一位学生发现了方法,说:阴影部分的面积,可用四分之一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我对学生这一思路及时进行了鼓励,并让学生进一步思索,如何求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呢。在学生思考之际,我进一步提示,AC这条线段是已知的,同学们从这里入手,想想这个条件可能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再次进入思考中,一会儿,有几位同学同时举手,我分别让学生叙述出他们的思考方法,最后,这道题在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启发中完成了解答。学生在思维中感受到了过程方法,在过程中体验了成功,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因此教师在给出问题后,要指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问题的缘由,满足学生成为问题的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深层次的心理需求。3、教师要成为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引导者数学学习的目的,与其说他是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如说他是数学式思考,因此每节课都应尽量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把数学思考方式、方法整合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化过程中,也才能真正抓住数学思考的内在本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每次解决完问题,因经常要求学生反思,用了什么方法?经过了那些步骤?有什么样的体会?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系统化,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经生成的东西作进一步的生成,反思值得借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简单地把老师的要求移入学生的头脑,这其中要有个内化的过程,因为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求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正确利用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进行挫折教育。同时他离不开各科老师的配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