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审核体系、工具及可视化研究2.1国内外研究现状2.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国际工程承包的研究工程承包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工程建设市场上出现之后,这种新兴的工程建设模式究竟能否真正促进建筑业发展的问题随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随着实践中采用工程承包模式的项目逐渐增多,学术界也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早在1968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就派出若干有关调研组调查业主对于当时的传统模式的意见,并于1975年发布了调研报告,认为业主们普遍渴望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单一责任制[1]。正是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AIA于1985年编制出版了其第一版设计-施工合同范本[2]。到了20世纪90年代,工程承包作为一种工程建设模式已经基本成型,而且采用工程承包的项目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学术界开始对工程承包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希望用实际的数据来确定工程承包对工程建设业的作用。其中以英国里丁大学Bennett(1996)和美国建筑工业研究院(CII)资助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Konchar和Sanvido(1998)进行的研究最有代表性[3-5]。在Bennett的研究中收集了322个英国项目的数据。而Konchar等的研究则历时6年,收集到351个美国项目的数据,根据项目的建设模式分为CM模式、DB模式和DBB模式三类,按照设定的指标参数和模型对各项目的工期、质量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意义上的分析和比较。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基本上都印证了下文将要提到的工程承包的优点,采用工程承包模式的工程项目无论在质量、进度、成本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Molenaar(1998),Chan(2001)以及Ling(2004)等还分别分析了与工程承包项目的成功有关的关键因素,并开发出预测工程承包项目能否成功的预测模型[6-8]。同时,为了避免工程承包的某些缺点,学术界也对如何进一步改进工程承包进行了探讨,在工程承包模式的框架下开发出若干变形形式和模型[9]。国际上工程承包的研究开始早,研究深入,有大量实际项目数据的支持。但是,总的来看,欧美的研究普遍更侧重于公共部门;而新加坡和香港的研究限于地域原因,所涵盖的项目数量偏少。(2)关于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的研究国外风险管理对动态工程风险分析的理论研究是伴随着国际工程建筑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早在二战期间,风险分析技术就开始应用在系统工程和运筹学领域中。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及在实践中的初步应用,国际学术界已对工程风险管理的理论达成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的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与控制,达到降低损失,控制成本的目的[10]。在各种国际工程风险中,合同风险常常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的合同管理中,对合同风险的控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上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对合同的研究也是日益重视,合同风险随着世界各国对风险管理的重视而逐步得到发展。1983年,美国RIMS年会上,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RiskandInsuranceManagementSociety,RIMS)订定的风险管理准则(The101RulesofRiskManagement),提出了风险管理的101条守则,其中对合同风险管理的研究做了相关的介绍,对合同风险的产生原因、识别、转移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大型工程项目、工程设计、工程投标承包、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都无不涉及到合同的管理。英国G·B·chapman教授在《RiskAnalysisforLargeprojects:Models,MethodsandCases“”》一书中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指出大型项目中合同风险的出现越来越多,受到了高度的关注[11]。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的风险管理研究已有很大进展,基本形成了一个体系较完整的新学科和独立的研究领域。风险管理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数企业设置了专职风险经理,并开展了风险管理[12]。在国外,各个行业的风险管理实践证明,风险管理对于提高项目执行效率、改善项目表现、节约成本、扩大项目盈利水平有着明显的作用[13]。国外对合同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研究侧重于应用性,主要体现在风险措施的分析设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