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实验小学贲东旭教材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教科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两篇主体课文的第二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首先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黄山奇石》和《古诗三首》,然后在快乐读书屋中编排了两篇略读课文《黄果树瀑布》和《日月潭》,“能说会写”《我喜爱的美景》《手抄报》以及“语文七色光”的内容。这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介绍自然景观的短文。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盛唐时期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描绘作者在黄鹤楼与老朋友辞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写意的江畔送别图。在教学中着重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本单元安排的三首古诗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借助景物来抒发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它既是本单元“自然风光”主体的充分体现,也是略读课文、口语交际的指导,发挥着引领的作用。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中“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学写“陵”字。2.有感情地读古诗,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古诗。3.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物。2.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借助字典提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但对于读出诗句的韵律和节奏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指点和培养。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体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不必让学生必须把古诗意思说出来,只要理解就可以。小学生学习古诗做到“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读背诵即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策略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继续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让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音乐)课前展示到此结束。老师发现同学们刚刚吟诵的都是李白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出示课题)二.解诗题,知诗人1.板书课题,强调“陵”的写法。2.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看着课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解释之的意思。简介黄鹤楼、广陵以及李白讲述小故事。)三.读古诗,感诗景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习生字,做到准确认读。3.范读,感受诗韵。4.同桌互读,读出韵律。5.配乐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当时的画面。四.明诗意,悟诗情1.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在小组中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1).出示第一二句古诗。谁来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西辞”是什么意思?(黄鹤楼在西,广陵在东,孟浩然是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故称“西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请你发挥一下想象。烟花本是指花开的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一样。在这里烟花三月是指繁花似锦的三月,杨柳如烟的三月,烟雾迷蒙的三月,五彩缤纷的三月。请同学们看课件来感受烟花三月的美。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美美地吟诵。2.李白有没有心情欣赏这么美的景色?(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要离去,他舍不得)此时孟浩然已坐上船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