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七种方法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美术欣赏教学仅仅停留在直观感受的感性层面,方法和形式也不够丰富,笔者认为应该尝试运用七种方法来拓展欣赏的空间。一、回归到特定的人文环境中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和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后,12个门徒表现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该作品情节的介绍和主题的阐述,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义。教师也应尽可能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作品意境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教师可以轻声吟起齐白石的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尽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走出教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或是每个人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这样,学生对他们原来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新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可以回归自我。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学习和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例如,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动的表象,积累美的经验,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三、提供多元化选择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美术教育,教会学生具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美术欣赏者的欣赏自主权却常常被教师包办了,欣赏课成了讲评课,这样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因而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提供选择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展示几幅同一主题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寻找绘画技法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展示同一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让学生寻找内在的联系。以美术欣赏课《走进民族文化村》为例,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各自收集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工艺品。课始,先让学生按民族分类布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