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尹欢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教学倘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认知因素,还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挥教学的最大功能。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情感教学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以“趣”激“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恰当、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把声、形、情、境熔于一炉,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在教学《6减几》一课时,大屏幕出示一副图片,桃树上结了6个大桃子,老师先让学生数出树上桃子的个数,然后跳出一只小猴子。师:大家都知道小猴子爱吃桃子,猜一猜,小猴子会吃掉几个桃子,树上会剩下几个桃子?学生积极思考,兴趣很大,有的说吃了1个还剩5个,6-1=5,有的说吃了2个还剩4个,6-2=4,有的说吃了3个还剩3个,6-3=3,……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新知识,教师只需要在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就可以了。又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上课,老师先打开录音机,寂静中传来“滴答、滴答……”的钟表声,学生鸦雀无声,录音嘎然终止。老师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唰”的一下几十只小手一齐举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是钟表走动的声音。”老师接着问:“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抢着回答:“我们每天晚上睡觉,早晨起床,乘车等都要看表。”“好,你们会认表吗?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与我们生活实际有关的时、分、秒的知识吗?”这时由于学生已进入了角色,求知的欲望会促使他们产生获取知识的急切心情,从而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不管是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还是练习,实践等,都能以自己的愿望学习知识,这一过程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上好新课奠定了基础。此外,针对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还可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二、以“功”激“情”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学习的成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低年级的学生情感波动大,对任何感兴趣的事和物,都愿意试一试,探个究竟,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失败,丧失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促使进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中,可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不断体验成功。先创设一个小朋友投球的情境,让孩子们来猜一猜投球的结果,有的说:“能投进。”有的说:“不能投进。”有的说:“可能投进,可能投不进。”教师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都给予肯定。当结果出现后,猜中的同学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喊“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发现,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老师也和学生一同快乐,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中学习。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否正确,老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及时地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主动参与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感到课堂学习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学生终究是学生,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目光来衡量他们的对与错,以数学家的标准来判断他们的正与否。应摘掉“近视镜”,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每道题、每句话,甚至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中去发现学生求知的闪光点,做一名“千里眼、顺风耳”,于细微中捕捉学生的成功之处,以成功为载体,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愉悦其整个身心。三、以“思”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