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元智能开启孩子的智慧与潜能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对以往传统、局限的智能概念而言,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智能观,赋予了智能以更为全面而丰富的含义。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所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我们的教育对象(智力落后儿童)也是这样,这些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行,只是你用爱心去观察、去了解,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的闪光点。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个体都与生俱来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并且,这八种智能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当个体处理和解决问题时,几乎同时需要多种智能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二、人们在儿童智能发展方面的认识误区。传统的智能观认为:个体的智能是一元的、固定不变的,可以孤立地对其进行测量,并能预测个体未来的成就。受其影响,加上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现实,使人们在儿童智能发展方面存在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这些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又会影响到人们对孩子的教育策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误区一:过于重视智商测试的结果。当下,人们热忠于让自已的孩子去接受一些智商测试,他们往往过于看重智商测试的结果,更有甚者,把智商测试的得分当作评判孩子未来发展的唯一依据。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各种各样的智商测试结果都只能做为一个参考。它表明的可能只是孩子在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情况。依赖于智商测试的结果,无异于否定孩子日后发展的无限潜能。因此,我们切不可轻易地依据智商测试,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妄下结论。误区二:盲目追求每一种智能发展的出类拔萃。有些家长基于传统观念和从众心理,对自己的子女抱有很高期望。在不了解孩子特点和长处、不尊重孩子自身意愿的情况下,盲目地将孩子朝着所谓的“全能型”人才的方向来培养。于是,学外语、学钢琴、学绘画、等等成为了孩子业余生活的全部。孩子除了疲于应付各类“兴趣班”之外,几乎很少有属于自已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德纳教授曾经批指出:虽然所有人都拥有八种智能,然而,绝大多数人只在一、两种智能上表现得更为出色一些。人们这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扼杀了孩子求知欲、创造力的同时,更会在无形中让孩子背负巨大的心理负担,为孩子今后身心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误区三:错误地认为智能存在主次之分。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对孩子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给予过高的关注,而相应地忽略了其它六种智能。因此,人们往往又凭借语言或数学方面的能力来衡量儿童,简单地为他们贴上“聪明”、“愚笨”的标签,这种做法对孩子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正如加德纳教授本人一再强调的那样:“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八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方面的智能组合起来共同参与,单纯地依靠某一单项的智能是行不通的。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多元智能理论扩展了智力的概念,突破了智能一元化的局限,从多个维度看待个体的智能,这些都赋予现今教育发新的思考和启示。启示一: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间存在的差异。世界上的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在一个个体身上,八种智能不可能同时发挥出各自的强势。由于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存在,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独一无二的智能组合。因此,作为老师,必须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某些方面所表现出来暂时的领先或落后,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千万不能因此就盲目地认为孩子是“神童”或武断地对孩子的发展加以全盘否定。相反,孩子之间的差异,恰恰是他们互相学习的前提和资源。承认差异的存在,为“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