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听陈建先教授讲座有感陈建先教授潜心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倡导的“本位语文”在全国广有影响。已初步形成了“扎根语言、着意精神、立足发展”的本位语文观和“读为本、悟为核、用为宗”的课堂特色以及“扎实、灵动、开放、和谐”的教学风格。出版专著《本位语文》,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新黑马阅读》6部,参编《教育印痕》《教育印迹》《语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等专著22部。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课、作讲座600余场,得到广大教师和众多专家的高度评价。2015年3月21日,学校派我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会上,我有幸观摩了陈建先教授的示范课《特殊的葬礼》和讲座《近十五年年语文教学“瓶颈”透析及出路审视》,体会颇深。在讲座中,陈老师首先讲了两个他亲身经历的案例。案例一:一个年轻教师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首先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秋天的图画,学生看到一幅一幅的图画,感觉秋天真美!然后教师开始展示自己设计的秋天的图画,这位教师设计的图画很好,出示一张图片,学生感叹:“哇!真美!”出示一张图片,学生说:“哇!真美!”教师展示完图片,就让学生夸一夸美丽的秋天。最后,老师说:…“秋天这么美,我们看课本是怎样描写秋天的呢?大家读一遍课文。”后来就下课了。课后,这位年轻教师请一位老教师指点,老教师是个老江湖也没多说什么,就送给这位年轻教师两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案例二:有一位老师借班上课,讲的是《长城》一课,课上完了,这位教师想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就提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长城脚下的一名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们谁也不吱声,后来,这位教师启发了半天,终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长城长,真他妈长!”这说明原先的语文老师不会教学生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科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张老师强调:语文是语言的构建,教语文就应该教语言,正宗的语言课,浓浓的语文课,应该以语言文字为准。语言的综合性包括听、说、读、写、想,学到一个词马上摘出来进行语言训练就形式化了。关于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要把课文读通读透。教学要有主心骨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对文本要细读,要拿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看文本,像炖排骨,要小火慢炖,把文本的字、词、句、逗都读出来。在教学文本时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意图,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意,再感悟词语的情感,最后比较表达效果:为什么这个词用得好?去掉以后好不好?陈老师再讲《特殊的葬礼》就特别注重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大瀑布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这一内容时,陈老师紧紧抓住“奄奄一息”一词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好处,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画面。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又慢又轻,让人听了心里顿时沉重起来。陈老师的课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四大目标: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留下语言,让我们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