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出台了许多关于作业问题的规定,以求科学规范。可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小学教学中,仍严重存在学生作业多,做得实在太苦,教师批改量大,改得确实太累,且事倍功半的弊端。这与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必须予以纠正。一、存在问题:1、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心理负担太重,学习兴趣受到损伤。老师布置作业前未认真选择,机械照搬《练习册》或某些《习题集》,布置的作业或偏多,或偏深,学生完成时间长,难度大,全班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只注意统一性,而忽略了差异性,违反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老师的批改上,往往指责学生多,因势利导少。导致学生作业情感不强,缺乏完成作业的热情,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2、教师疲于批改,自我学习提高被搁置一边。由于学生作业多,教师批改量增大,除了备课上课,就是批改作业,挤占了学习理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时间。3、教师重课外布置,轻课内训练,教学效果较差。由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授课技巧不高,搞满堂灌,忽视了课堂训练(全部作业堆砌课后,学生学习知识与巩固知识衔接不紧,接受与巩固脱节。4、批改方式单一,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佳。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按时按量完成,然后老师全批全改,大包大揽,一枝红笔定优劣,学生见符号知正误。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做与教师的改截然分开,学生的主体被忽视,主体作用未能得到较好发挥。5、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目的不明确,只重完成任务,应付了事,忽略了在作业中巩固提高。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一些简单符号,批语很少。二、建议和对策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新课标》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千方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等;对作业要精心布置,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作业都要涉及。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弹性作业,如必做题、选择题、延伸题、附加题、思考题、实践活动等。不搞一刀切,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练习,自主复习,巩固提高,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下课了,放学了,放假了,小学生们都盼望着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回归大自然,无忧无虑地去品味童年生活,去尝试创造。2、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知识水平。实施课改,关键在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培训,科研兴教;教研部门要多组织活动,以赛育人。以学校为基础范围,开展授课竞赛;送教师外出培训、听课、考察学习;以教研组为单位,继续巩固基本功训练;鼓励教师函授、自考、提高学历及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倡教师自学、互学,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提高;3、充分发挥教研员、骨干教师的作用,大力开展送课下乡、结对帮扶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小学,特别是村级小学、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教师的业务能力。4、改革作业布置。精心设计课内课外作业,让传授的知识在课堂训练中不断“闪现”,在课外作业中巩固“再现”,控制好课外作业时间,建议:一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二年级不超过30分钟;三、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5、改革批改办法,在批改中培养学生能力。布置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1)组织学生自批作业(随堂批改)。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在下课或上课前几分钟,用幻灯片或小黑板将参考答案公布出来,让学生自己对照批改,发现错误自行修正。(2)学生交换批改。作业完成后,由班干部轮流组织同学或小组交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