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例分析灵宝市秦岭学校张龙法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十单元课题二的第一课时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首先来看,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和反应的定义,中和反应的实质和中和反应的应用,本节课是一个科学探究的教学案例,以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的作用体现在:中和反应是联系酸和碱这两种重要物质的纽带;也是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的变量分析的基础;从中和反应的实质上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又可以将其作为复分解反应的例证。三维目标分别为: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和反应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过程与方法:从宏观上来探究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从微观上分析了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全面认识上,去熟练应用中和反应。做到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从知识到应用的迁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变化观,养成正确探究问题的科学素养,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学情分析如下:学生了解了点指示剂的作用,但对指示剂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节课将使学生学到指示剂的一种新作用,那就是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掌握了些酸和碱的性质,但对溶液酸碱性的变量分析还一窍不通;好在学生们已经具有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有把所学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掌握了学情,我们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也就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导演是教师,主角是学生。我们应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这场大戏中,充分展示自己。在教法学法设计上,我采用的是我校一贯推行的“导、学、讲、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对酸和碱是否会发生反应的探究中,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把酸和碱直接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由此来分析假设可能的情况,引导学生用指示剂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又引导学生总结用酸溶液把一定量的碱溶液恰好中和的方法。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导、学、讲、练”的相应环节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如下:1.复习引入:复习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及已学的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尽量用化学方程式展示酸和碱的性质。使每位学生都能重新开始学习,特别是那些潜能生,也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获得进步。我想这是复习引入的优点吧。2.问题探究:本节课教学起点定位在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这个问题上,提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反应。学生会想到混合观察现象,实验尝试后,观察无明显现象,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来探究。此时,学生会得出两种可能性,(1)没反应;(2)反应了,但无明显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的实验,并动手尝试。多媒体重新演示,交流讨论实验中借用酚酞溶液来判断两者是否反应的方法,全面认识指示剂的作用。在此,我直接引导学生自学实验和动手尝试,先明白指示剂的作用,与接下来的小组探究合力提升了学生对中和反应的操作的认识。此后要做好对实验中试管内溶液的酸碱性的变量分析,分析由碱性逐渐变为中性的过程,为中和反应的定义的学习做好铺垫。3.分析与总结书写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定义中和反应,使学生也认识盐这类物质。从两者反应的微观图中分析变化及没变化的离子,从中总结出中和反应的实质H﹢+OHˉ=H2O。先认识中和反应,然后在中和反应的基础上再进行有关的探究活动。这样的过程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小组探究教学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所以设置以下问题让小组讨论探究,全面理解中和反应。(1).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红色退去,此时是否恰好中和?教师演示,学生思考,并让学生提出可能的情况,及各种情况的验证方法,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2).用稀盐酸把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的操作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实验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学生能够顺利答出。关键是要总结并掌握此方法,做好知识的落实,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体现出“总结——掌握——落实”的课堂学习方式。(3).用酚酞来判断酸和碱恰好中和,可以用石蕊溶液吗?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