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引起的有关审题的思考——和平小学徐振琴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书写规范、细心验算等),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而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我们应先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一、由审题不清而引起错误的例子刚刚经过期中考试,分析学生卷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没有认真地审题。比如其中有道题:让你判断从左边数起第九位是亿位吗大家都看都不看就判断对了。那大家都知道从右边数第九位是亿位,左边还是右边没看清楚就做出了决定。还有一题:4,6,7,2,8,0这六个数字组成最小的五位数和最大的五位数。学生都是204678和876420。你说是学生不会做吗?当然是没有认真审题,没看清题目而做错啊!当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较多时,有的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无论数字大小,熟练与否,一律口算,不愿动笔演算;不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无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等等,以致运算顺序出错,甚至四则计算也出现错误。如,在计算832÷8这道算式,如果认真审一下题,判断出商是三位数,商中间的0就不容易漏掉了。再如,用简便方法计算125×48时,通过审题不难发现125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它与8相乘等于1000,而48又刚好可以分解为8×6的形式,即125×48=125×8×6,从而先算125×8,再算1000×6,这样就达到了简便计算的目的。这道题正确的思维过程对“学困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其表现为不知道或记不起125是一个特殊的数,或记不起125×8=1000,或不会将48分解成8×6.有个别的将计算过程写为125×48=125×8+40=1000+40=1040。这种错误是受乘法分配律的干扰而产生的。应该给学生指出,48拆开成8+40是可以的,但是必须将8+40看成一个整体,应该添上小括号,然后再按乘法分配律计算。很明显把48分解成8×6的算法要简明一些,但是对后一种算法指导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可以通过对比,克服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理解不完整带来的负迁移影响,并学会正确应用运算定律的基本方法。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前提。简便运算即使是比较简单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困生”认真审题,选择并正确应用合理算法是计算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二、老师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就是看清题目的要求,看清题目的算理和运算顺序。作为教师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解题时要认真书写,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应用题的审题1、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2、“敲”,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特别在应用题中,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3、“述”,述,就是复述题意。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二)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