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语言表达综合运用题型二对联类运用对联也叫“楹联”“楹贴”“联语”,俗称“对子”。它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分上下两联,有的还有横批。对联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国粹之一。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它比较集中地体现和表达了汉字的特色与优点,它也是古汉语格律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是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对联的起源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郁垒郁垒神荼神荼秦秦琼琼尉尉迟迟恭恭•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到了宋代,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的起源与发展阶段:(1)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形成时期——五代(3)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鼎盛时期——明代、清代对联的特点1、孙行者,祖冲之。2、傍百年树,读万卷书。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二元结构”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对联的特点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③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对联的特点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工整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过下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三更月桥过下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三更月。。(扬州二十四桥联)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词性相同结构相应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④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古代汉语声调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古汉语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又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现代汉语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现代汉语中平为阴平、阳平,仄为上声、去声。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读时平和,尾音长,有余韵。上——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去——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入——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⑤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不能重复。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动物园中看动物;图书馆里借图书。这副所谓对联上下联从形式上看也是对仗的,但因为缺乏内容上的关联,因此不知所云。1、字数相等对联的特点:2、词性相同3、结构相应4、平仄相对5、内容相关又对又联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对联口诀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对联的分类按形式分类:①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