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挖隐性资源,促高效课堂生成惠阳秋长高二小学李培光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其实新课程理念认为,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是老师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学习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隐性语文资源。老师只有综合利用好这些语文资源,学习到的知识才更全面,语文素养才更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在课堂中巧妙挖掘这些隐性资源,让学生的感悟更深刻,理解更透彻,从而让课堂自然而然变得高效呢?一、从学生视觉中挖掘课改后的语文书里,很多都有插图,很明显,编排这些的意图无非是想把课文最重要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扎好根,让学生的视觉有了最重要的印象。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你只理解到这样就不全面了。我们要利用这些图,促使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看出图中隐藏的东西,诱发学生的思维自然生成。如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文中有两幅图,一幅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高谈自己过生日时,父母是如何对待的。而另一幅是问到父母过生日时,孩子们想到自己毫无过问羞愧难当的情景图。看第一幅图时,可以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父母是如何做的。从课堂中走出课堂外,让学生真情流露。正高兴时,再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观察完第二幅图后,让学生说说那些学生会说什么,会怎么样做。把图中隐藏的内容,让学生各尽所能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诱导,让学生的思想在慢慢中得到熏陶,感恩教育内容老师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与其喋喋不休地说教,倒不如巧妙地挖掘这些隐性资源。二、从想象思维中挖掘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除了对显性知识的教学外,要尽可能地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挖掘隐性资源,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新天地之翱翔。从而获得新知,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师除了让学生读文本外,还让学生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正当学生由衷地发出赞叹时,老师要求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接着让同学们读文中描写的内容。然后,老师及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此时此刻,你站在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想象出被毁灭的惨景。然后又义愤词严地说出自己在废墟旁最想说的话。看得出,此时的孩子们已经被愤怒刺激着,那颗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热爱也无需多言了。当然,这些都归功于想象的隐性资源被及时挖掘出来了,所以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三、从拓展中挖掘教材提供的只是有限的文本是,如果只是死教教材,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这对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最终要在生活中应用,在生活中体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必须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因此教学中合理的拓展延伸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相当重要。这种隐性资源挖掘的方式是多样的。首先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如课后查找资料、社会专访等,通过这些活动,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逐渐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远远超越了课堂内所学知识,学生的收获是无法估量的。四、从学生情绪中挖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善于去挖掘学生情绪中的隐性资源,如兴趣、引发学生的激情等。老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熏陶、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教育。如教学完《圆明园的毁灭》后,学生非常气愤,当老师抛出这个问题:“假如你是皇帝、士兵、百姓,你会怎样做?”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想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所以顺势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