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节日引发的课题——形式美感教学探索系列(五)感受和表现民间艺术节的课题(上)这是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设计的课题,它适合于具有一定造型意识的儿童表达。有关民间艺术节所纳入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地域特色、民俗、服饰道具、活动情景、情态、动态、形态、场面气氛、人文背景等。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民间艺术节,旨在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本土人文意识的积累,同时通过感受场景,发展形象记忆力和表现力,并由此诱发想象的创造。课例之二:“赛龙舟”指导教师:翁沐教学用品:蜡笔、色卡纸、水粉色年龄:12岁-13岁赛龙舟在所有华人区域是家喻户晓的赛事,龙舟、粽子与端午节是连在一起的。凡是有水的地方,赛龙舟的盛事必是每个人亲睹过的,它是华人一项隆重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活动。但天南地北的地域文化差异,又构成龙舟造型与赛事的差异,让儿童感受并本土的龙舟赛事的热烈盛况的特征,教师自身必先有着深刻的认知与感受,才能够恰当地选材并进行引导。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要再现赛舟场景,气氛的渲染强化必不可少,选用相应的材质媒介进行表现至关重要。以蜡笔或油画棒与水粉混合的方法,用带蜡或油性的线勾勒出画面的基本形状,再以水性色彩浓浓淡淡地顺着形状来穿行、蜡和油性的线不易为水所“混”,学生可以尽情尽兴大胆自如地挥洒,令场面效果激烈欢腾。画面基本由龙舟、划舟者、水花组成,而这三者都富于动感。形式美感的表达在于这些动态的构成与强烈对比的色彩的有机搭配。由学生自主选择角度的视觉形象,很生动地表明了各人对赛事的印象,而呈现于画面中,无论表现哪个角度的赛舟情景,都能反映出相同的感受。可见教师对课例要点和每一个学生状态的指握。(图1-图12)课例之三:“舞狮”指导教师:蔡泽雄教学用品:蜡笔、色卡纸、水粉色年龄:10岁-11岁舞狮是华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之一,几乎是每个人都见过的场景。在潮汕乡土文化中它也同样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个课的要点在于如何强化表现出地方特色。狮造型就是其关注点,潮汕民间的狮饰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装饰感,造型色彩都很夸张、简洁,具有本土民间的审美特征。通过让学生从观察认识这件形象特征入手,再感受舞狮的场面,包括狮的表情、动态及环境整体气氛等。用一静一动的这两种形式的感观、感受来触动学生的视觉心象。如何让“心象”演化成画面?这是教学的第二个要点,教师没有给予具有的规定,而是循着每一个学生不同趣味的关注点予以鼓励、肯定、发挥,因势利导学生进行画面的布局、色彩搭配。提供不同底色卡纸便于学生自由发挥主观意象。这为“自主”作了铺垫,令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而让我们看到决然不同的形象美感的舞狮众像。教师谈教学让孩子的内心真挚自由地抒发家乡的龙舟在我的记忆中是亲切熟悉的,每年五月端午节赛龙舟吸引着千家万户沿江观赏,那情景热闹也壮观。这一次课时逢端午节,我带着城市的孩子们去观看赛龙舟,分享我童年的快乐。潮汕的龙舟分红龙、黄龙、青龙、白龙数种,色泽鲜艳,图案夸张,不同色彩龙舟挂着长长的与该龙舟色彩相同的龙须,标志突出。竞赛时划桨的壮汉分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周鼓的总指挥,前面还站着一个打锣的。在锣鼓的声势中几条龙舟奋力进行,两岸观者也呼号助威,江上岩上一片欢腾。感受了这个壮观场面后,我问:“你们觉得最过瘾、最有趣的是什么?”“那位打鼓的”,“那条红龙真猛”,“不,舟上划桨的人才猛呢,那么卖力”,“溅出来的水花更猛呢,哗、哗、哗……”一阵热烈的争论后,大家的心中有了赛舟情景基本的形状,我不失时机地抓住“猛”字,强化学生的主导意识,接着又问:“要怎样表现那股猛劲呢?以什么形象表现最好?”“当然是划桨动作”,“线条要有力”,“色彩要强烈”……就这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描述着各自想象的画面。最后,我便要求他们按着自己的印象和认识将这个情景画出来。我的体会是,教学生发现自己的内心感动的东西来触发绘画的思维和表现,比单调地讲解、示范更重要。通过情景的触动,由内心真挚自由地抒发,画面才会生动。“创意图形象”教学——少儿TCT美术课程(五)在20世纪的少儿美术教育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