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种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目标导学积累作者的相关资料。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结构,找出过渡段落。对文章的主旨有一定的把握。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2学习字词3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反动当局通缉,应邀去厦大任教,当时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三种味道。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一书写道:“诗书,味之太羹(gēng),史为杂俎(zǔ),子为醯(xī)醢(hǎi),是为书三味。”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这里是用三种味道的食物比喻古代的三类书,即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三味书屋对联:上联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太羹有味是诗书”。意思是最好的音乐是无声的“孝”、“悌”两种道德,而最美味的菜肴应当首推诗书了。下列划线字你能正确地读出来吗?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油蛉()斑蝥()缠络()攒()珊瑚()宿儒()敛()脑髓()陌生()觅食()竹筛()秕谷()窦()蝉蜕()书塾()渊博()倜傥()人声鼎沸()豁()人迹罕至()záoqíshènjiélíngmáocháncuánshānhúhuōliǎnsuǐmòmìshāibǐdòuhǎntuìshúyuāndǐngrútìtǎng积累词语人迹罕至—---少有人来。人声鼎沸——人声喧闹。高枕而卧——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即“高枕无忧”)鉴赏——鉴别欣赏。渊博——形容学识深广。方正——正派。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者。自读课文,思考:1..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①空间顺序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章写三味书屋?百草园1—8段;三味书屋10—24段3.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过渡承上启下(9)百草园的生活(1—8)三味书屋的生活(10—24)合作探究.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汇报展示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