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个性形成与广东近代文化特征的关系时间:2015-06-08来源:学术堂广东近代文化是在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千年文明积淀后,广东已有文化特征深化与开始从非主流变为主流的文化。一般认为,享乐性、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直观性、实用性、远儒性是广东文化的主要特征,成为世代广东人共通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并作为一种集体心理作用于每一个广东人。至近代,广东文化的这些特征不仅更加明显,而且一改以往无大作为的形象,肩负起全国性、全局性的使命。广东近代文化的诸种特征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对处于童年时代的康有为的生活习性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起点,埋下日后康有为学术个性、政治个性的伏笔。关于康有为的生活个性、学术个性、政治个性,在《康南海先生传》、《康有为论》、《康有为大传》中,梁启超、汪荣祖、马洪林等研究者均以“论从史出”的角度进行深入的阐述。本文承接以上诸人观点,将康有为三个层面个性形成与广东近代的文化特征进行一个联系比较,试图找出地与人的关系。一、享乐性、重商性与康有为的生活习性当享乐性、重商性分别作为一个特征同时并存于一种文化内部时,必然有其独特的观念指向。以广东在公元前214年纳入中原版图前依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文明进程来看,在一个长期落后的环境中,其自然物候对世代广东人的个性塑造必然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精神上的愉悦与物质上的享受作为广东文化享乐性、重商性对民众生活习性塑造的价值所指。康有为好山水与尚奢侈的生活习性也更多地是分别指向精神与物质这两个层面。(一)“山语”“水语”与性好山水广东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同时水源充足,河流密布,如着名的韩江、珠江即是。广东的自然山川成为孔子所言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礼乐文明发展的温床。在《广东新语》一书中,清代广东学者屈大均特辟“山语”49条、“水语”70条,以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述广东山川的地理位置、面貌、景致与历史文化积淀。这100多条“山语”“水语”不仅塑造着广东的地形地貌,而且潜移默化地成为世代广东人对于自然、自由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向往。康有为就是其中之一。建筑于苏村的延香老屋是康有为的出生地。延香老屋外为澹如楼、二万卷书楼、七桧园。澹如楼俯临三塘,藏书万卷,与二万卷书楼对峙,中为亭沼与幽室,花木繁盛,有七株数百年桧树植于其中,园名七桧,室名七桧轩,台名虹福台。从出生至逃亡国外之前,作为一个家族发展史的千年积累,延香老屋使康有为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感受广东水乡的秀丽景致与书楼台阁的人文气息,更成为康有为排解焦虑、安身养心、阅读写作的避风港。离开延香老屋,西樵山、白云山、画不如楼即勾连起康有为12岁以前的旅游足迹。西樵山、白云山是《广东新语》“山语”中的2条。早在6000多年前已经形成的西樵山,以72峰、32泉、21岩、10洞等独特景致被誉为“南粤之望”,素有“珠江文明的灯塔”之称,成为明代广东心学的中心,更兼融佛、道、儒三家的文化特色。白云山是南越主山,有“南粤第一山”之誉,其余脉止于城北的越秀山,山上有汉代赵佗修筑的越王台遗址。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屈大均将河北真定人赵佗称作“真粤人”,足见赵佗对广东文明的开化之功。镇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越秀山之上,五羊观也是越秀山一景。秦汉时期,方士安期生隐居白云山修炼,成为广东道教第一人。蒲涧寺是其时安期生的居所。画不如楼是连州名楼,山水佳绝,为一境之胜。唐代诗豪、连州刺史刘禹锡离任连州时云:“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1]110.据《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康有为9岁始游西樵山、白云山与登镇海楼、五羊观、蒲涧寺,12岁登画不如楼,这些旅游景观刚开始时也许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对于家乡山水发自心底的赞美与热爱,但是,康有为置身其中,山水之乐似乎与生俱来地存活于康有为的血脉之中。他不仅以“诗语”吟颂家乡山水,使家乡风物成为一份子孙共享的怀贤自励、触发哲人思想的精神遗产,而且将“游”变成“游学”,成为世代广东人中的“这一个”(典型).“诗语”是《广东新语》中的一语,广东山水的精气神即是由诗人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