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的常识与理论(二)三、课堂观察的要素与结构当我们在欣赏课堂教学艺术性之余,也感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因为课堂教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生涯,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生涯。好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长一路顺风,好的课堂教学让教师发展一马当先;差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度日如年,差的课堂教学让教师声名扫地。虽然课堂教学如此重要,但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程度却远赶不上他的重要程度。这种事实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把课堂中的成功者视为教学艺术的化身,视为没有任何理由但却可以获得成功的“课堂之神”,而不是把他们视为科学的课堂工程师或者设计师。在一堂成功的课堂面前,不管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似乎都希望把课堂的成功归因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而不是可以分析与迁移的科学技术。上课者之所以希望课堂成功归因于神秘力量,是因为他的成功越是神秘,他作为“课堂之神”的地位越是巩固,也越为长久。典型的例子是,魏书生老师已经成功了这么多年了,他到全国各地做报告的次数也是成百上千,他的书也在各大书店畅销,可仍然没有造就出“魏书生第二”。听课者也希望课堂成功归因于神秘力量,这就为自己课堂的不成功寻找到了借口,也为自己没有成为“课堂之神”寻找到了借口,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自己天生就不具备这种神秘力量而已。所以,在笔者看来,对教师来说,拥有成功课堂的必要性,比向他们提供成功课堂的技术更为重要;在没有必要性的情况下,虽然成功课堂技术的提供,在增加教师教学投入的同时也能够增大教师的教学收益;但成功课堂技术却成为教师的工作压力,只是增大教师的工作投入,但却换不回更多的工作收益。所以在教学专业上,我们认为教师总是有吸收成功课堂教学技术的必然性,但如果只是把教学当作众多工作中的一种时,往往发现教师对成功课堂教学技术的认可与采纳,往往是得不偿失的事情,至少在可以预见的短期内是如此。不管对神如何的顶礼膜拜,自己都不可能成为神;与之相反,越是对神顶礼膜拜的人,成为神的可能性就越小。课堂教学有它的艺术性,但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艺术性,并不是对神秘力量的依赖可以成就的,也不是通过对“课堂之神”的模仿就可以达成的。要造就艺术化的课堂,需要的不是模仿别人,而是成就自我;成就自我的途径并不是对他人的崇拜,而是对自己教学理念的优化与改造,是自己对课堂教学要素的夯实与重组,是自己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与培育。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目的地是艺术性,但造就艺术化课堂的却是技术性;如果因为我们向往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演绎艺术性;尽管我们对艺术化课堂越来越向往,但却让我们离艺术化的课堂越来越远,因为真正支撑艺术化课堂的并不是课堂艺术,而是课堂技术;而且只有创造性地使用课堂技术,才可能达到艺术课堂的彼岸。既然我们要向往艺术化课堂,就必须接受课堂技术化的路径。艺术化的课堂是一个整体,要素与要素之间不可隔裂,环节与环节之间不可分割,师生之间不可分化;可是,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前提是我们必须对课堂包括哪些要素,这些要素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要素与要素之间又是如何协调与整合的;课堂包括哪些环节,每个环节是为了完成哪些教学任务,环节与环节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哪些要求,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了哪些要求,教师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哪些影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目标又是什么,前者对后者有多大的引领与影响。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要素与要素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当我们在没有洞悉这些问题的时候,只能对无缝对接的课堂顶礼膜拜,可是越是顶礼膜拜,让我们离无缝对接的课堂越来越远。要完全认清课堂教学的全部要素,恐怕还不是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所能够企及的;但为了对课堂教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课堂教学中的支柱性要素进行观察与分析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让课堂观察更为便捷,笔者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方面共六个要素,它们分别是教师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方式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面,主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