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命的灵动─观摩张齐华《圆的认识》有感数学是什么,作为一名非数学学科的教师,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而人性化,这是需要思考的概念,而人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性化的显著特点。观摩北小的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很有感触,数学课不仅人性化,而且充满人文气息。数学生命在这节课中,关照备至。孩子们不仅是在学习数学,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更多的是在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与感染。在这里我想就张老师这节课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层面,做一些思考。我觉得在这里谈人文关怀,首先要探究历史文化背景,人类科学发展到现代社会,很多机械地、功利地,非人性化等等的认识观弥漫在当今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之中。但,人们渐渐认识到自己起源于生命意识形态下的自然原始本态精神,数学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门艺术,科学也提倡人文关怀,数学教育我个人认为张齐华老师的课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就象他课中的一颗石子,落入教育这片大海之中。虽然石子很小,但激荡起的微微波纹还是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的。在更深层面上进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夸美纽斯回到教育现实中——每一个学习数学的儿童,都是一个拥有自我的人。在一个接受启蒙认识的孩童身上,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很多稚嫩的想法,更多的是一个人最本元的初始化状态。我们应该给予自然人一些关怀。但,现今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我记得在张齐华老师评课时,提到上海一所大学的数学教授就曾经指责现今的初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在花岗岩上搭茅草蓬。在这里,我想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的结果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会不断地增加那些没有真正自我的人,而那些缺乏自我的人产生的思想是机械的,是缺乏思想的。生命也是不完整的。谈到生命,这里我想引申一些课堂外的东西——人文关怀。人文化的浪潮,很容易让我想到卢梭的《爱弥儿》。一个人——爱弥儿,走过了很多个时期,但我觉得每一个时期都应现了人类发展最本原的展露。“我们教训人和自炫博学已经成癖,以致往往把那些在孩子们自己本来可以学得更好”——《爱弥儿》。同样,成年人喜欢用“成熟”的东西拿来教他们,可是却忘记要他们学习只有我们才能教他们的事情。我们不要去牵引思想放射的光芒,我们应该去关注思想留下的脚印。我们并没有鼓励孩子们扔掉拐杖,相反,成年人往往都会犯一个本质地、我们自己看似科学的错误,那就是去牵引思想。这样,我们会感觉很累,孩子也会感觉很累,因为思想没有在流淌,而是在灌输。看一看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走过的历史,不难发现,被禁锢了太久的思想,释放出了一种散射效应,教会制度在文艺界大师们的真实写照下土崩瓦解。而那种激情的冲动,不仅仅是一种冲动,是一种回归吧!在课程改革更为深入的今天,我们也在提倡课堂教育的回归,让学生去掌握学习的方法,从一个侧面来讲就是关照他们思想自由地去驰骋。从课程改革目标来看,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提出,也与人文关怀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爱弥儿》。在这里,我不想用“野蛮”来为教育添加定语,我只是希望多些关怀,少一点教唆,孩子的思想是无辜的,孩子的未来也是无辜的,多给一些关怀,少一点训导,虽然很理想化,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务实的,特别以数理为主导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更多的是一种逻辑思维模式的灌输,缺少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学生去思考问题,缺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自主的情感,自主的探究。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很多美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仅仅物质生活的充裕并不是完整的幸福,精神世界的幸福往往比物质世界更为重要。教育,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中,无论学科,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