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从我班的一名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谈起范家湾小学曾亚林一、主题内涵《小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小学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对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的关怀,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他们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会议精神为指针,以让特殊学生同样享受优质教育为目标,以丰富特殊教育内涵为工作重点,加强“119+X”工程的建设,坚持特殊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办好使老百姓满意的特殊教育。党的十六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大举措。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对残疾儿童来讲,教育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使之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使残疾人能够与身体健全的人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紧紧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机遇,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切实将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早期教育对正常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它对弱智幼儿学习基本能力,补偿身心缺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案例背景:我们班的毛睿斌是个弱智的孩子。在各方面比其他孩子差了很多,如感知速度迟缓,注意力不稳定,动手能力差,手指精细动作不灵活。具体表现在生活自理和动手操作方面。爸爸妈妈曾带他到处求医索药,但医生也无法给予实质性的治疗,只是建议他们多给予穴位按摩,多运动,靠锻炼改善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以求改变现状。可是,毛睿斌的妈妈在指导其锻炼的过程中,刚开始是满怀信心,但一遍二遍甚至多遍后效果不是很明显就有点打退堂鼓了,同时看到他在训练时痛苦和无助的表情时,心就疼了,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吃这番苦,在这种既嫌教麻烦又怕孩子受苦的复杂心理支配下,非但减少了对他的练习,而且大多事情都替他代劳了不用他自己做。三、案例描述1、在一次实践活动时,老师教学生做手工的方法后,其余学生听后都纷纷动起手来,唯有毛睿斌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老师提供的手工工具也摊在桌子上,我一阵纳闷,问他:“你为什么不做呢?”他结结巴巴地说:“老、老师,我不会,教我!”我连忙鼓励他说:“毛睿斌很聪明的,老师教你,你肯定行的。”可他老是说:“我、我不会!”于是,我耐下心来慢慢、重复得教他每一步。我相信在集体中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效果要比在家里做起来好得多。开始的几天里,要他自己动手还真的不容易,其他孩子都完成了,可他还只是手指绕来绕去,作业也只些了几个字。但不管怎样我还是以为他是在进步,而毛睿斌在老师的积极鼓励下也愿意自己尝试,我不时地表扬他、鼓励他,只要他流露出一丝对自己的能力怀疑的眼神时,我就对他说:“毛睿斌,你能行的。”一段时间后,我请来了毛睿斌的家长,当他们看着毛睿斌能画一些简单的图画了,做一些简单的题兴奋不已,回家以后也照着我的样子做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三、案例分析:生活中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获取成功,我们的弱智孩子也不例外。过分依靠他人,自身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机会,那样会完全丧失自我。而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虽然在挑战的过程中会很艰辛,会付出很多,甚至在困难面前有退却的念头,但坚持下去,你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出沼泽,甚至踏上通往胜利的阳光大道。本案例中的毛睿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于是,我们可以相信,这个对一般孩子来说并不困难的学习任务,对毛睿斌来说需要付出多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