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品生教学时效性的思考体会VIP免费

品生教学时效性的思考体会_第1页
1/2
品生教学时效性的思考体会_第2页
2/2
《品生教学时效性的思考》的几点体会香山道小学刘焕蕊聆听了孟主任关于《品生教学时效性的思考》,受益匪浅,孟主任从备课、教学活动、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评价、课件制作、课后反思等几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品生教学时效性应注意的问题。下面就教学设计这一环节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简单的说,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品生课堂中教学实效性的粗浅研究所得,要想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那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就要具有三个“意识”。一、教学活动设计要有目标达成意识。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就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处处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如执教《我要做个文明人》一课,我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即:1、能例举文明生活的行为表现,能辨别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2、体验做文明人带来的快乐,有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3、懂得文明生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日常生活中能处处体现文明行为,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简要回答:你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人的行为?初步落实目标1。2、讨论: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做个文明人的?继续落实目标1,并初步落实目标2和目标3。3、观看家乡文明乘车、自觉排队的录像,感受文明生活的美好,领会了文明生活带给人们的快乐,激发学生做个文明人的热情,为养成文明好习惯奠定情感基础。有效地落实了目标2和目标3。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时刻以落实目标为目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目的地引领其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在学生做的不够好的地方给予引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在学生做的好的地方,给予提升,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真正使学生受到文明的熏陶和教育,并愿意做个文明人了。二、教学活动设计要有发展思维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暴露疑问、困难和矛盾,另一方面也会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点,凸显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活动要力求丰富、多样,要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服务。有些教学活动是通过恰当的问题带动的,问题设计具有探究性,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就会避免答案的唯一性造成的学生无话可说,能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通过层层抽离,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境界。比如执教《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一课,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生活中会遇到哪些突发事件?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将学生带到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立体空间,让学生充分梳理已有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反思、鉴别、对比,探究出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在这种经历与体验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教学《怎样购物》时,在引导学生怎样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怎样才能又准又快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呢?”这一问题的设计便于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而且能引发深层次的问题,即:如何选购质优价廉的产品呢?这样的课堂讨论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到课堂的探究气氛中,积极地思考选购质优价廉商品的切实可行的做法。方法不同,但指向同一个结果,思维的深入延展,换来了讨论结果的个性十足,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三、教学活动设计要有回归生活意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因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也就是说,品生课堂教学活动要有目的地与生活结合起来,遵循“来源于生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品生教学时效性的思考体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