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幼儿养成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想要了解幼儿养成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幼儿养成教育其实幼儿教育的主旨就是养成教育,所谓幼儿的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纲要》中对养成教育有着明确的要求:幼儿园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点要求的实质就是学前教育不应当把重点放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应当帮助幼儿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幼儿园不是以学会什么知识为目的的。每个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训练孩子,让他们德、智、体、美、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培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交往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积极地学习习惯!这些都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了好的基础!那么,什么又是习惯呢?习惯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要完成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的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习惯是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层面上对习惯都做过不同的界定,但有一点却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习惯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而非先天遗传的。人们在开始选择行为时,肯定出于利己的原则。要么是对自己有好处,要么是感觉舒服等。但是,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不需要别人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的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因为幼儿期是一个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期,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础。人的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幼儿期形成的,如果说德、智、体、美全程发展这一目标是高顶点的话,培养良好的养成教育则是籍以攀登的阶梯。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习惯将伴随人一生的健康成长。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加强对他们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正强化,幼儿将获得积极的、愉悦的体验。为了再次获得这种愉悦的体验,他们会重复出现这种良好的行为。而一旦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给予了正强化,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幼儿的习惯养成中,一定要十分重视幼儿受到第一次强化时所获得的体验。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因为幼儿的习惯养成关系到孩子生命发展,关系到孩子的生活品质。如: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的成功不能不说与他6岁时养成的迅速果断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当代教育名人朱永新教授的成就也与他从小养成的早起读书的习惯分不开。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幼儿的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社会交往、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随着“六合一”家庭的增多,家里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因此大部分的孩子都任性、依赖性强,缺乏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让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需要制定以下目标:1、生活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如厕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习惯,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