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书法对联特点管窥摘要书法中的章法,是贯穿整幅作品的主线,它引领着作品风格基调,作者对艺术理解,对古代书论的理解与运用。于右任作为陕西杰出的书法家,在这里单独对他的做品中的对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章法为主线,阐述于右任在对联中艺术手法的运用。关键词:于右任;对联;章法;特点AbstractIncalligraphyart,isthethreadofthewholework,itleadstheauthortoartworksstyletone,understanding,understandinganduseofancientbooks.YuYouren,asanoutstandingcalligrapherinShanxi,isthemainobjectofstudyinthisarticle,themainlineistheartofcomposition,andexpoundstheapplicationoftheartistictechniquesofYuYoureninthecouplet.Keywords:YuYouren;couplet;composition;characteristics前言于右任陕西(http://baike.baidu.com/item/%E9%99%95%E8%A5%BF"\t"_blank)三原(http://baike.baidu.com/item/%E4%B8%89%E5%8E%9F"\t"_blank)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人正直。他在担任官职时,为官清廉,受到人们敬仰。他的书法作品,在书坛影响深远,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往开来,形成了“于体”。于右任交友广泛,留下作品甚多。作为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的学生,很庆幸能更多接触一些于右任书风,在此以于右任先生的对联作为研究对象。他对联中的章法作为目标,就此展开管窥,请各位师友批评指正。一、对联概述(一)对联的产生对联,在《辞海》中定义为:“对联即楹联,也叫楹贴、对子、对联。对联(http://www.diyifanwen.com/tool/duilian/"\t"_blank)是一种文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艺术,始生于唐代,到宋元间得到发展,至明清而大盛,历久不衰”[1]。春联作为对联中的一部分,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受封建迷信的思想影响,认为桃符能辟邪驱鬼,这种封建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一直流传至今,以至于贴桃符的习惯也被保留了下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2]。(二)文学作品中的对联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类型的对联,使用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按照平仄的要求,字数上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在词性上也需要保持对仗,比如,名词对应的词语的词性也应是名词。以书法作为载体呈现出来的对联,一方面呈表达出对联的文字内容,另一方面,作为一副书法作品,又有书法特有的规律与艺术处理手法,这进一步加深了对联的魅力。二、于右任章法的形式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3]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4]章法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我个人的理解是要求书写时要处理顾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承接关系,字与字之间不能单独存在,要有呼应关系。孙过庭《书谱》中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http://www.juzimi.com/ju/57333)。”[5]这里的意思是指章法延伸从第一个笔画,第一个字开始。(一)字法、笔法书法的字法,或称“结字”“体势”“结体”,《书谱》中把结字称为“用”,“用,点画向背之类是也”,“点画向背之类”包括点画的倚侧、平正、连带等,也就是说“积其点画,乃成其字”[6]。“颜真卿对《十二意》的‘巧谓布置’,回答其师试问说:‘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7]也就是说,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作为艺术作品的发起者,要有自己的艺术见解,不能盲目“抄书”。在这里就体势中的两点作为主要探讨对象,一为“平正”,二为“倚侧”。这里要说的也是“正”与“倚”的运用。图一五言绿水清辉联,上联中,阁、远二字向左倾斜,此为“倚”(这也与于右任长时间练习魏碑有关系)其余三字为“正”,下联中皓字左半部位的白字,字势险阙,单独提出的话,此字难以成立,但右半部位的告字为正,给予白字依靠,皓字故而呈现出端正的势态。明字左边部分与皓字左边,白字一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