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策略在读写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传统小学毕业班读写教学在方式上存在问题,囿于常规,循规蹈矩,效果平庸。若能将语境策略应用到读写教育之中,让小升初阅读复习“读写互补”,并辅以仿写。从多角度鉴赏学习文学作品的优秀写作技巧,从阅读语境中获得乐趣,品味生活,体味人生,下笔自然流畅。关键词:读写并进;语境策略;仿写训练引言语境作为语言所处的环境,是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而语境策略即是语用主体在符合言语交流逻辑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对语境进行重新组建、调整、筛分和把控的策略。鉴于对于作文的写作,是依赖于个人的知识涵养,需要长期积累及系统化培训。对于小学毕业班来说,仅通过上作文公开课是低效率的,只有通过读写来提高学生的逻辑、语言组织相关能力,培养好的读写习惯,逐渐在语境策略中积累语文知识培养相关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读分析并体会重要语句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赏析文章从表达方式、情感带入、修辞手法各方面切入。在写作上要传递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思考。而在具体实践中,大部分学生的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能,然而存在叙述凌乱、感染力不强、思辨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对于写作素材千篇一律、采用表现手法叙述详略不分,缺少对于主旨的升华等现象,通常教师采用传统讲评方法,但是收效甚微。这种较为枯燥的方式,难以提高学生关注与听课效率。而将语境策略运用在读写教学,将阅读与作文两者结合统一、齐头并进。对于优秀阅读材料,立足于它的写作特色与模式,利用小时间进行仿写练习,读写”应该齐头并进。在分析阅读材料的时候,分析其写作特色,整理其写作模式,从而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指导的范本,并且在阅读的复习过程中重拾“仿写训练”以达到以“仿”导“创”的作文训练。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读写并进”、“以仿导创”,笔者有如下的思考:一、寻找从读到写的共情点在小升初复习阶段,无论是板块复习还是穿插式训练,我们总少不了阅读的训练。学生在复习阶段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阅读的材料,用好这些材料一定会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但是学生接触那么多的阅读材料,他们在这么紧张的复习阶段也不可能对每一篇阅读材料进行仿写。那么,教师就应该把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整合,找寻这些阅读材料中的能进行有针对性写作训练的相似或相同点,特别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很好地触发学生情感语境的阅读材料。例如,指导学生写作“以物为线索,记人写事”的作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回忆曾做过的《周记米粉》、《桑葚熟了》、《自行车上的青春岁月》一类的阅读材料中的相关情节,梳理之后,学生会发现这一类文章都是以“物”为线索,记人写事。那样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我们不仅带领学生联想、分析、观察、比较、归纳从而重新梳理文章的思路,并且培养他们养成了一种以阅读文本为范本学习写作的能力。历经反复训练,学生会自觉形成一种思考意识,既加深阅读文本对学生的教育和训练的印象,也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取个人写作之需。有一个学生就根据自身经历写过一篇优秀作文《一碗红烧肉》,通过以红烧肉为线索,梳理故事情节,记自己的母亲。因为有了众多优秀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模仿的范本,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然就有了学习、模仿的对象。二、实现仿写从形到意的飞跃每次仿写训练都应有突出的训练目标和重点,围绕目标和重点对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整合。但是鉴于复习的时间紧迫,我们没有可能每一次都进行完整的写作训练,那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阅读材料中的基本写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的训练要点就应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学生拓宽思路,要提醒学生模仿的对象只是阅读材料之“形”,而不是文章的“意”。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多次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而“语境策略”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却是一项有效的策略。学生的立意应该是出自于自己的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