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革命传统教育教材(试用)老河口市袁冲乡中心学校2012年8月8日目录1第一讲一个人一座青山——袁书堂的革命生涯第二讲一群人一片森林——“袁氏姐妹”的传奇故事第三讲一方土一帧画卷——袁冲乡的变迁第四讲袁书堂烈士祭词第五讲袁氏英杰照青史第六讲党史人物第七讲朝圣者的灵魂——走进革命老区袁冲第八讲吴晗与袁震的金石情第九讲革命老区展新颜参阅资料一、袁书堂纪念馆二、袁书堂纪念公园三、唱响信仰主旋律——专访老河口市委书记王世荣四、袁氏后代的风雨人生五、用信仰撑起民族的脊梁第一讲一个人一座青山——袁书堂的革命生涯他出身书香门第,实业救国未果,毅然走上革命道路。董必武是他的入党介绍人,陈潭秋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老河口,为老河口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影响下,老河口走出了一大批革命儿女。他,就是老河口市袁冲乡袁冲村革命烈士袁书堂。实业救国梦想破灭困境中点燃希望1884年,袁书堂出生在光化县(现老河口市)袁冲村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父亲和哥哥都是晚清秀才,受他们的影响,袁书堂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戊戌变法后,袁书堂阅读了《强学报》、《时务报》、《申报》等大量进步报刊,开始接触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学说。年幼的他决2心走出光化县,到大汉口去读书求学。1913年,袁书堂考入武昌省警察学堂,毕业后到省警察厅工作。期间,他常把一些反对缠足、抽大烟的报刊寄回家中。那个时候,袁氏族人就知道了“工农政权”、“要和平,要面包”等新鲜事。袁书堂的父亲带头用斧头劈掉自己的烟枪,袁家女子不再缠裹双足,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革命”。1916年,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袁书堂从光化、谷城、均县等地的一些朋友和进步人士那里募集资金,在武昌司门口开办了“城成职业织绸厂”,希望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振兴国力。然而,织绸厂在帝国主义、官僚封建势力的夹缝中,勉强办了两年多便关闭了。1919年,“五四”运动让袁书堂如梦初醒。他发现实业救国理想并不能拯救灾难深重的国家。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结识了董必武、陈潭秋等革命先驱,从此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党组织通过袁书堂的警察身份与狱中的施洋保持联系并设法营救惨案中被国民党抓捕的革命人士。虽然营救没有成功,但他的心与党组织越贴越近了。红色县长险遭暗杀革命斗志终不改1924年,袁书堂加入孙中山改组后的国民党。1926年,经过长期考验的他在董必武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袁书堂被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任命为蒲圻县县长。时逢湖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他号召并组织群众起来革命。当时的蒲圻县城内,土豪劣绅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为了壮大革命声势,压倒反革命的嚣张气焰,袁书堂发动几万农民、工人和市民游行,并印发大量宣传品,揭发土豪劣绅罪恶。在他的主持下,处决了一批恶霸、豪绅。打土豪,开粮仓,农民革命热情高涨。霎时,蒲圻城乡到处传讲“红色县长”的故事。有人拥戴自然就有人仇恨,发动组织“铁血社”几次暗杀袁书堂未遂。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对共产党的“四一二”政变。此时,袁书堂任武昌县长,后调任黄陂县长。在此期间,他巧妙利用自己国民党县长的身份,想方设法掩护革命同志和党的机关,释放被关押在监狱中的革命同志。1927年7月,袁书堂的共产党身份被黄陂封建势力获悉。危机情况下,他乔装后秘密抵达武汉,将随身携带的巨款悉数交给湖北省委作为党的活动经费。不久,国民党湖北当局下令通缉袁书堂。袁书堂接受党的指示,辗转回到家乡开展农民武装斗争。贫民学校红色饭店卖房卖地为革命1927年底,袁书堂从武汉回到光化县袁冲乡。为便于秘密活动,他腾出自家3间房屋,开办贫民学校,免费招收穷人的孩子和青年农民上学读书。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他将学员按年龄大小分成白班和夜班,轮流上课,由袁书堂和进步青年张培元任教师。袁书堂还自编许多启发农民觉悟的歌谣,“工农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打倒土豪和劣绅,穷人翻身当主人,扫除一切不平等……”3贫民学校开创了共产党“义务教育”的先河,成为培养革命者的摇篮。许多农民纷纷走上革命道路,有的还成为革命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