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不懈的追求,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通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转变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互动有效课堂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伙伴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抓手。我们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参与学生的操作过程及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他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力源和助推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看,在数学乐园里,飞机、蝴蝶,它们说:“我们是一家子”。猜猜看,为什么能说它们是一家子呢?学生被这有趣的情境吸引了,于是就能主动去探究,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3、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学习利息这一内容后,我先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查查现在的利率是多少,并把自己的储蓄罐的钱存进银行当一回小小的存款员。课上,让学生汇报存款经过,学生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双学到了书没有学到的知识,例如,储蓄取款时要交20%的利息税以及提前支取和延后支取的计算方法等等。我还让他们算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三年的与连续三次存定期一年的(从第二年起将前一年利息一起存),哪种存法合算?学生解决这样的题,这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确信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教学策略1、调整备课的重点,由备教师如何教转向备学生如何学,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我们应树立新课程目标意识,新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了“关注学生”,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了“引起活动”,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赋予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发展。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