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针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掌握作者论证的思路;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反驳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2.难点: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释题导入式。老师提问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确: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贬义)师:本文的标题是“不求甚解”,可见作者提倡不求甚解。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进入课文。二、检查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爱国斗争。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马南邨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的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了152篇专稿。文章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它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2.题解。“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分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3.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三、授课内容(一)快速阅读,观其大略。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3)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2.学生小组讨论,明确:(1)批驳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2)原意:“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课件展示: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