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第一单元](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0·淄博模拟)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解析: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出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答案:C2.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太庙及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而不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故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其他三项均为宗法制的特点。答案:B3.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A.分封制B.宗法制C.等级制D.礼仪制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血缘关系,而古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的一种等级制度。答案:B4.(2010·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解析: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任免官吏、征税和拥有军队的权利,故B、C、D三项所述行为均具“合法性”。诸侯称王既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也违背了宗法制,是“不合法”的。答案:A5.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①频繁更换丞相②扩大三省的权力,削夺三公权限③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④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有关宰相制度的重要史实。扩大三省的权力表述错误,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在宋代。答案:C6.《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A.皇权的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C.等级制度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解析: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在家天下的古代,百家姓的排列顺序体现了皇权的独尊。答案:A7.(2010·广东江门3月)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元朝才开始推行的,故D作为历史论文标题是错误的。答案:D8.(2010·湖南怀化3月)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应考;左榜供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女真等民族)、南人(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应考,乡试、会试考中名单都按民族分配。这表明元朝()A.科举制度得到最终确立B.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手段C.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D.选拔人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区别解析:科举制确立于隋炀帝时期,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干反映的情况相反;推行科举制是汉化政策的表现,但不能得出“全面”汉化的结论,C项错误;D项准确地反映了材料中的考试科目分“左右榜”和名单按“民族分配”等有效信息。答案:D9.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中,皇权逐渐占据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下列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②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③元朝设行省④明朝废除丞相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