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教学目标】: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学习要求】: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理解:货币的概念,本质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了解:货币的其他职能了解: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含义,优点及发行规律了解: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重难点】理解:货币的概念,本质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师生研讨】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商品(了解)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重点)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重点)A、价值尺度职能◆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时必须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支付手段(时空分离)世界货币的职能。◆注意:区分观念的货币、现实的货币、足值的货币。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重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三)纸币1、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如果不是国家、特定地区发行的,就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就是假币。二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重点)(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从供求关系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原因有三: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