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浓浓乡土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2.探索家乡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课时安排】两课时。【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电子课件。(1)各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的画面。(2)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2.教师准备MTV:《蒙古人》《青藏高原》《月光下的凤尾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3.学生准备家乡重庆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第一课时:调查活动1.学生分成几个考察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解家乡文化中的不同方面。2.通过观察家乡人们的一些生活现象(文化艺术),提出思考的问题。3.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归类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师生互动,引入话题师: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下面我将用5种不同地方语言向大家问好。大家听好了(云南、广东、上海、重庆、武汉)。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老师讲话中,你感觉哪一种话听起来最熟悉?师:是啊,听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一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是那身在异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师:同学们,我们都是重庆人,喝着嘉陵江的水长大,在群山的怀抱中生活。这山之城、水之都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巴渝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还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艺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二)了解家乡文化渊源师:那你们知道巴渝文化艺术是怎么形成的吗?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进行了了解,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个别学生介绍,教师询问他是怎样了解到的,对于他的学习态度、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55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巴渝文化的渊源。(播放课件:巴渝文化史)师:从刚才的这一段资料片中,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师:勤劳智慧的巴渝人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并一代一代地继承发扬下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呢?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了活动小组,分别对我们家乡的音乐语言、舞蹈、戏曲及手工艺品等艺术进行了考查,要求大家制作一份《我眼中的家乡文化艺术》宣传册,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好,现在我宣布,家乡文化艺术节现在开始。(三)家乡文化节活动师:下面,我们举办一个家乡文化节活动,各小组准备一下,分别展示具有家乡特色的文化艺术。1.家乡语言艺术展示。(以说、唱的形式展示)师:我们掌声有请第一组的同学给我们展示家乡的语言艺术──摆摆龙门阵,讲讲重庆言子,要不要得!(教师用家乡话说)师:人们说,重庆言子可以反映出重庆人的性格特点,你们能说一说是什么特点吗?师:是啊,风趣、直爽是重庆人性格的一大特点,老师从你们的身上已经看到重庆人的风趣和直爽了。2.家乡音乐艺术。师:我们家乡的语言说起来干脆有劲,我们家乡的歌曲唱起来也是嘹亮动听。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搜集,找到了一首歌曲,就是根据家乡音乐中的一种加工创作的,老师今天把它带到课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它的魅力,好吗?(播放:船工号子)师:大家听后有什么感受?从船工号子歌声中,你能看到过去家乡人经历过的什么生活?(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船工号子是船夫们拉船时唱的歌,过去我们家乡的交通主要是靠长江、嘉陵江的水运,但由于行走在长江和嘉陵江中的船大多不是机器船,逆水行舟时,只有靠船工们集体拉纤,在拉纤的过程中,船工们哼起了一种小调,由此便产生了船工号子这种音乐。我们家乡还有哪些音乐艺术呢?谁能给我们再展示一段?(学生展示活动)553.家乡戏曲。(1)学生先介绍。(2)教师播放川剧片段。师:川剧艺术有一个绝活,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变脸)同学们见过吗?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仔细看,数一数变了几次。(播放:川剧变脸)师:刚才我听到同学们的赞叹声起伏不断,为什么赞叹?(学生自由发言)是啊,我们的家乡艺术家们创造了这种神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