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激情传神黑龙江省密山市逸夫小学董岩当水石相搏,一滴水珠亲吻着脸庞,当微风过处,树叶的那一丝微微的颤动飘入眼帘……我们心中无不升腾起一股柔情,那是对万物的景仰和对生命的热爱。世间所有美好的情感,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友情的牵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正是这些情感,让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新课标中强调了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重情感、重积累、重语感培养。列宁也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由此可见,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可以说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闻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它生动地传达着作者的“情”与“神”。如果教学中没有“情”与“神”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形象以及表现形象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一来,语文教学就不能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就没有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体体验。因此,“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要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让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激情传神。如何有效地把握和运用教材,让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激情传神呢?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从这个角度结合平时的教学,谈几点做法:一、教师率先走进教材──把握教材的“情”与“神”让教材激情传神,首先教师自己要把握教材的“情”与“神”。教师只有真正将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文章中去,才有可能做好“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活动的促进者”这个角色。要使教师走进教材,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1、由外到内: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是一种必要的教学准备,它应该是对作者心灵的感悟,是对静态文本的丰富和创造,是教师自身生命的生成与完善。为此,教师应加强预先阅读,实现“预期对话”,从外在的语言文字走向内涵,为之感动,为之震憾。在教学设计之前,我总是不急着去设计教学思路,而是仔细阅读文本,由外到内,走进教材充分感受。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我仔细阅读文本,充分品味桂林山水的秀丽,随着作者的笔触感受其静、清、绿、奇、秀、险的特点。同时我查阅文字资料,查看录像资料,我真的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为之吸引。这样教师的情感激发了,也为教材的激情传神提供了可能和保障。2、由内到外:把握了教材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这种内在的体验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从而去引导学生,去感染学生。如果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一点感染力,怎能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又怎能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个部分?我怀着崇敬之情描述、朗读《小英雄雨来》《夜莺的歌声》等课文,带着学生走近英雄;教学《永生的眼睛》《触摸春天》等课文,我又用低沉的语调导入、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珍珠泉》《桂林山水》等写景文章,我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由内到外”,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实现教材与学生之间“情”与“神”的对话。二、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体验教材的“情”与“神”让教材激情传神,关键要引导学生通过外在的语言文字体会内在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发生碰撞,从而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的“情”与“神”,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1、由面到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整体把握(即“面”的充分感知),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感受体验(即“点”的充分感悟),从而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