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教材。本课可以看作是自体传播和借力传播两大块,也是可看作是自体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和水流传播四个活动。如果再细化,在动物传播部分也可分为粘挂皮毛和吞食等几种方式在教学中,我并不是让学生知道植物种子有几种传播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一、感受植物种子传播的多样性;二、是植物自体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是几个活动指向的核心目标。第一个活动自体传播着重引导,直接从豆荚入手,学生很感兴趣,豆荚属于黄豆的哪一部分,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指向果实和种子,再来关注果实的结构及种子的特点,从而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存在问题是很难找到合适的豆荚,这个季节里,找到的只是上年的陈豆荚,豆荚外壳不脆了,很难出现一碰就爆开的现象,只能是辅之以实际生活的联系及视频资料的补充才能达到一定效果。动物传播和风力传播则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推测来完成。我们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与它们传播方式之间的联.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明确确定了两个科学概念,其教学目标符合小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合理,分类准确,描述语句具有可测量性。在课堂引入时,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兼顾了旧知,引发了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填写表格进行巩固复习,加强了知识的归纳与梳理;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其它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注重成果的汇报。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这节课,为了促成学生回顾自己的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我注重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汇报,进一步深化认识。在学生们参与了四个教学活动后,我发动学生讨论,你们觉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种子?它们各属于哪种传播方式?并且每人拿到一份《植物种子传播方法调查表》作为课后作业,使学生做到课内外结合应用,把科学课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