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孩子间的矛盾孩子之间的“冲突”很正常冲突,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打架。年幼的孩子经常会为了一件玩具、一点小事而跟同伴发生争执。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误解,产生矛盾,甚至发生争吵和打斗。其实,这种外在行为恰恰是孩子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体现出孩子人性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也正是在这种争吵和打闹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孩子们之间始终都能和谐相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那反而缺少了这种锻炼的机会。所以,成人常常发现,有些幼儿一分钟前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游戏伙伴。孩子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因为利益冲突而长久地记恨对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就是追求玩得开心、尽兴和获得成功。为了这种利益,孩子们可以马上发生冲突,也可以马上和好。明明十分钟前还哭着说:“我再也不和他玩了。”转眼就跟这个同伴又说又笑,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因此,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无论孩子是打人还是被打,家长都不必过于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孩子会逐步适应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