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郭沫诺诗两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人教四年制【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第13课《郭沫若诗两首》(讲读)第15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自读)二.学习重点、难点《郭沫若诗两首》1.背诵全诗了解诗歌大意。2.欣赏诗歌的意境,感知诗歌的一般特点。3.理解想象和联想的作用。4.体会诗人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5.理解诗人通过静夜景色的描绘而引发的无限遐思。《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1.诗中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2.诗中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领会诗人对少男少女们,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礼赞之情。4.揣摩诗歌语言形象、含蓄、精炼的特点。三.学习过程《郭沫若诗两首》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长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2.背景介绍:《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均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的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3.分析:《天上的街市》(1)结构: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第二节:描写天上的街市,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他既不满地上的现实,就在想象中的天国抒写自己的理想。第三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牛郎、织女的团聚生活。第四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的生活。在这里,牛郎织女已获得了解放,他们生活的自由、幸福、美满。(2)主题:这首诗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一幅自由美好,生活幸福的天上街市图,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黑暗的现实社会,但并不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坚定信念,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3)写作特点:①联想自然,想象大胆而丰富,意境美妙,语言优美。如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形态相似,联想自然。又如: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大胆而有意境。(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所谓联想,是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②巧妙地运用比喻主要体现在第一节中。“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本体喻体互换,相映成趣,构成奇妙的回环比喻,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静夜》(1)结构内容的理解: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为诗人下面展开写联想营造了氛围。第二节,写天上鲛人的故事。诗人抬眼望见天河,又想到了传说故事,但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下,化作了诗行。(2)诗的主题: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一个人站在大海边对月吟哦,其中包含了个人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3)写作特点:①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几种景物不加任何雕琢的描写,刻画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②大胆运用夸张和想象,如鲛人孤独的对月泣珠,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无望和悲伤之情。(4)两首诗的比较理解: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的人和事,以此反衬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两种诗都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就像那闪闪的星光,那淡淡的月色。但两首诗相比,前一首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些,对故事喜剧化的改造使诗歌结尾略带一点儿亮色,读者淡淡的忧伤之余带一点淡淡的喜悦;而后一首诗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悲剧性场面,鲛人孤独地对月流珠,诗作留下了空白尽可由读者自己填补。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音韵和谐,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