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走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误区东涌镇东导小学王锦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越来越准确、到位,崭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一道亮丽的风暴线,我也是其中的一位尝试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用效能的眼光来审视这一风景线时发现了在浮华的背后,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学习方式产生了一个个的误区,必须及早地摆脱出来。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下面仅举数例,以作引玉之砖。一、自主学习无的放矢自主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被大多数的教师所采取。究其因就是比较简单,实施得比较容易。对于任何的一个班级、任何的一篇课文都可以实行。如我在教《为人民服务》一课就采用“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等。要求一提出来,学生就能积极地配合,扯起了嗓门大声喊读,个个摇头晃脑,速度一个比一个快,声音一个比一个高,他们都生怕老师看不到自己“出色”的表现。每每到此,身为执教老师的我又怎能不高兴呢?不是吗?从上述的情况来看,课堂中学生书声朗朗,热热闹闹地告之了一个段落。然而,一阵过后,我了解学生:课文的内容是讲什么,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意思等时,学生竟然不知!显然,到底为什么要让学生读,该怎么读,读的目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或目标等教学要素教师心中没有底。在这一系列的反思中认识到自己没有真正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的全部内涵,故在倡导自主学习时,常出现这种时尚性的“流行病”。《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隐含着其客观的前提条件,即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充裕的实践机会。我们如果忽视此前提条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自主学习活动就失去意义和价值。也就说,采用自主学习不是花架子,而是为了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给他们时间去浏览课文,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捕捉能力,发展语文素养;或细细品味文章内涵,感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再者说,“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这种说法之所以被人认同,是因为它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力,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但是,学生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去读,那些不喜欢的段落不读,全文的内容又怎么去弄懂呢?靠一些支离破碎的理解或囫囵吞枣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么发展呢?这些问题不考虑解决,势必有违自主学习的初衷。因此,学生学习了自己喜欢的内容后,并不是学习活动的结束,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收获作为新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间互补交流,相互感染,完成其它没有被选择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二、合作学习形同虚设第1页§《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目前很受教师们的青睐。的确,那种人人参与,小组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再加上教师有意识的激励,常常能在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磨擦出独特的见解,融合成全新的知识,教学高潮迭起,师生全情投入,课堂充满生气,执教者浑然忘我。实效如何?不作细心考虑,光是片面地模仿合作学习的形式:其一是让学生把座位分小组摆好坐着听课,一堂课下来极小或者不给学生布置任何学习任务,就算偶尔让学生合作交流那么一两次,也是些简单的没有任何思考价值的问题,随意让学生轻描淡写地讨论一分几秒钟就草草收场,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其二是该让学生合作时合作,不该合作时也频繁合作。不分主次轻重,把讨论交流贯穿整节课,教师基本不讲话,都是让学生讲座、交流、汇报、评价,至于汇报的内容有无深度,是否切题,评价有没有评到点子上,有没有起到帮助学生提高或促进发展的作用,教师听之一任之,不作点拨。其三是合作学习使用不当,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值得思考的内容却让学生讨论得没完没了,有深度的问题反而速战速决,根本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其四为了分小组,学生在课室里到处走动,一片乱轰轰的场面,较长的一段时间才可安静下来。反省一下,这些形似而神不似的粗糙模仿,其效果会好吗?如何组织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