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狮子》教学案例说课材料曹国顺教学目标: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了解“七七事变”;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二、说教法和学法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中心,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这类课文,模仿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及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进行说话和习作。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或让学生尝试精读课文,或相互交流,从而体现语文课堂的十六字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我的教学结构是:新课导入——尝试精读——边议边读边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采用了图像导入,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架设了桥梁。观看图像片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充分说出感受后,出示课题。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尝试精读。提问: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狮子的大小,有的会说想知道狮子的形状、多少、情态如何,甚至狮子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的等等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想知道的这些问题,我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文中,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当中去找一找,看有没有答案,找到的就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来,没有找到的也不要紧。然后慢慢启发他们,开拓他们的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在学生自学后,学生找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后,教学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边读边议边悟。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在什么地方,并读给大家听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阅读第二段描写小狮子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到共识:“大的”要读重音,“小的”读轻一点,“长吼”声音要拖长一点,“听桥下的流水声”读得轻柔,“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抱”应读得温柔一些,写狮子嬉戏的句子读得欢快一些。这样,就能读出狮子的大小不一,千姿百态,从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背诵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阅读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可以根据板书的条理背诵,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接着,再自学末段。仍然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段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借此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在课外猎涉知识,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面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说说什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图文对照学习理解课文。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大概”造句。(二)能力训练点1.运用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背诵第二自然段。(三)德育渗透点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了解“七七事变”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从中受到爱憎分明的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事物和描写的方法。解决办法:1.运用反复读的方法,理解和体会文中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2.课前预习时重点让学生阅读一些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并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七七事变”的经过,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3.根据学生搜集的图片,传阅观察(或做实物投影),说说观察到的狮子的特点,归纳特点让学生试着描写。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