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课标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宝库,所在皆有,俯拾即是。做为古今中外“现实生活反映”的每一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有无数“美”的因素。但这些美的因素并非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象欣赏美术、音乐那样直接获取美的愉悦,而是隐藏在(或附着在)形形色色的“内容”和“形式”上。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一、开源引流挖掘美是第一步。从形式上说,每一篇文章都能从“美的形式”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从内容上看,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些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二、潜移默化升华美是以审美为桥梁渗透德育的最高境界。除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外,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共鸣的极点,抓住时机,促成升华,如在学生受到课文强烈感染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经历,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为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把文章所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净化灵魂的高度。从而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总之,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领,更在于鼓动、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作为现代人,如果不懂得美,不追求美,不会欣赏和创造美,那么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或在能力上是有着严重缺陷的人。美与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为祖国未来培养有智慧的感情丰富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