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特点,提高鉴赏能力诗歌,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高度浓缩的汉语言的精华,因此诗歌赏析题一直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但古代诗歌远离当代生活,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意象比较模糊,加上目前的学生对古代诗歌阅读较少,鉴赏能力较弱,所以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重视方法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从近几年各地中考设置的古诗鉴赏考题来看,考点为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为主观题。我们在进行诗歌赏析时要读懂诗歌写了什么事情,描写了具有怎样特色的景,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一、了解内容,体会情感抒情性是诗歌最突出的特点,诗歌鉴赏最根本的任务便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写何事,绘何景,抒何情,言何志。这里所说的情和志,有的是诗人特定情境下的感情流露,有的是诗人阐述的某种哲理,有的是诗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发表的自己的看法或是总结。如何准确体会诗人的情感呢?1.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常见类型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绪,但有的诗歌也会在写离情的同时,劝勉友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价值观。比较典型的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别董大》,一扫一般送别诗的缠绵依恋,写得积极旷达,开创了送别诗新的境界。边塞诗多赞颂边疆将士的英勇,表达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和决心;也有暗示对朝廷的不满,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归家无望的哀怨。如辛弃疾《破阵子》,既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山水田园诗主要表达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也有的表达厌弃尘世、厌倦官场、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乡情诗表达羁旅愁思、思念亲友之情,也有的是边关思乡、闺中怀人。如马致远《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温庭筠《望江南》则表达闺中人对心上人魂牵梦系、痛彻心扉的思念。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表面上是咏古,实则感慨个人遭遇、讽刺现实社会。如杜牧《赤壁》,借一件古物引起对历史兴亡的慨叹,暗讽当年周郎只是遇到了难得的机遇,也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咏物诗是借吟咏某一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或是生活情操的诗歌。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通过梅的意象表达自己品行高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操。郑板桥《竹石》中开篇“咬定青山不放松”与末句“任尔东西南北风”相互呼应,凸显作者那种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2.熟悉古代诗词名家的艺术风格要准确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诗人的主要生平、创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王安石《登飞来峰》只有了解王安石政治革新的伟大抱负,才能领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代诗词名家的一些生平经历、创作风格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我们要了解:李白初到长安得到皇帝赏识颇为得意,后来受人排挤郁郁不得志,不得不离开长安,游览各地,自觉怀才不遇这样的经历,以及他清新飘逸的语言风格、极富想象的浪漫情怀;青年杜甫胸怀大志,而后遭遇“安史之乱”、国破家散、个人遭遇坎坷的经历,以及他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另外一些诗人主要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我们也要有所了解,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王昌龄,长于咏史的杜牧,善于象征的李商隐等。3.透过意象体会情感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其共通之处。在平时的积累中,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各有哪些寓意,会对课外诗歌赏析有很大的帮助。常见的意象有:梅——凌寒傲骨,菊——高雅,莲——高洁,柳——惜别,松——坚贞,梧桐——凄凉悲伤,月光——思念,春风——得意,浮云——飘零,秋雨——忧愁,流水——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