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的常识与理论--(一)序:走出课堂教学的寂寞人生在农村,是人越少越寂寞;在城里,是人越多越寂寞!在农村,觉得寂寞时,你会主动到人多的地方享受热闹;在城里,你明明知道生活中缺少邻居,你明明知道你的邻居也知道这个道理,可谁也不会去主动交流。难怪有人说,农村人的生活幸福感强于城里人,这也挺有道理,农村人不幸福但却有追求幸福的途径与希望,城里人不幸福却无路可走,反而让自己在网络与电话里越陷越深,让寂寞在自己的生活中越来越旺盛。其实,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越多,教室越多,教师越不愿意走进别人的教室,也不愿意别人走进自己的教室,从而把自己的孤独深锁。当我们走进学校,不自然地觉得今天的课堂教学,同样深陷在城里人的“寂寞”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寂寞,并不是学校教学规模太小导致无人交流的农村式寂寞,而是学校教学规模越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回避交流的都市化寂寞。当学校规模小的时候,教师间苦于没有时间互相听课评课,但不管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对于听课与评课都是向往的,听课是向别人学习教学经验,评课是别人在向你传授教学经验,何苦有之!可是,当学校规模大了,教师间的听课与评课反到需要用制度来规范:有了听课与评课的不同级别,有了听课与评课的组织与流程,有了听课与评课的节数要求,有了听课与评课的标准格式,但教师们对于听课评课本身却变得越来越敌对。这与城里人唱的“人越多我越孤独”是何等的相似呀。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性质的事业,课堂教学的研究还没有清晰到科学的程度,支撑课堂教学的仍然是教学经验,而非基于书本的教学理论。事实上也是如此,不管你阅读过多少教学论著,如果你不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渗透与参悟,这些阅读都是无效的;如果你不能将这些教学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思想也就会逐步淡出你的教学人生。既然教学经验有着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支撑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经验,又主要来自于哪些渠道呢?人的经验总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经验与他人的间接经验。当教师个人在课堂外精心设计,在课堂内全心表现的时候,教师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直接经验。可是,正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样,不管人的生命多么的精彩,他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也都是有限的。但与直接经验的有限性相比,来自于他人的间接经验在理论上却是无限的。他人的间接经验又包括书本经验与现场经验,刚才就已经解释过了,就连书本理论都还没有科学到直接支撑课堂教学的程度,虽然书本经验比书本理论更容易读得懂,但真正能够起到支撑课堂教学的还是少之又少。于是,能够帮助教师课堂教学走得更远的,而且这种帮助的动力又是取之不竭的,也就只有同事间能够相互提供的现场经验了,这就是课堂观察了。当教师们深陷课堂教学的寂寞人生之中时,教师也就缺少了丰富自己教学经验的最重要的途径。课堂教学的幸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场体验,另一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被他人所接受与认同,也就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间接体验。对于现场体验,相信每一位当过教师的人,都不会否认他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场体验,才是支撑教师教学人生的理由。可是,虽然课堂教学中的现场体验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念,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场体验,却是极容易被他人的认同或者质疑所左右。尽管你自己觉得课上得还不错,但同事说太差,领导说不好,学生反馈说不佳,在这些意见面前,你从现场体验中获得的自信也就被扫荡无遗。而且,虽然说决定教师教学精神世界的因素,绝大多数来自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体验;但真正决定教师教学物质利益的因素,被他人接受与认同却是唯一有效的要素。这就更是加重了他人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予以接受或者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对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间接体验。一种途径是将自己的课堂向他人开放,通过他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切身体悟,从而鉴别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劣势。另一种途径,是让自己走进他人的课堂教学,通过对他人与自己课堂教学的直接比较,从而确证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劣势。将这两种途径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