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选择题(2010·宿迁模拟)读图,回答1~2题。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纬度地带性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C.经度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规律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解析:第1题,图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图中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因此发育了贫瘠的红壤。答案:1.A2.C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据此回答3~5题。3.南方丘陵区和黄土高原区都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区域,据此判断两地人地矛盾尖锐的共同原因是()①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③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工业污染④过度攫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由于两地开发较早,人口较密集,人口增长过快,人们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之过度攫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两地人地矛盾尖锐。答案:D4.造成黄淮海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①土壤②地貌③水文④气候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基本要素是地貌和气候。答案:D5.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A.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B.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区域解析:从题干可知,实例体现的是一个区域的情况,从而排除C、D;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体现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B正确。答案:B(2010·盐城模拟)读漫画“把云留住”,回答6~7题。6.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7.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解析:第6题,云量和降水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从漫画上看,植被的破坏影响最明显。第7题,植被与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6.C7.A(2010·南京调研)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8~9题。8.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洋流解析:图中的绿色工程地处撒哈拉沙漠,主要功能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水分是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答案:B9.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绿色工程主要表现为东西方向延伸,与纬度地带性一致。答案:A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下图中的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0~11题。10.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A.甲图反映纬度地带性B.乙图反映纬度地带性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解析:甲图各自然带分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故A正确;乙图各自然带分异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体现了经度地带性。答案:A11.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A.自然带为热带疏林草原带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解析:依据A地的积温情况可知该地处于热带,由⑥地年降水量情况可知该地的年降水量在1200mm以上,故该地应位于我国的热带季风区,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我国没有热带疏林草原带,长绒棉主要分布在光热条件优越的南疆地区,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答案:D12.(2009·广东文基)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下列选项与雪线高度无关的是()A.纬度高低B.降水量多少C.植被覆盖程度D.气温高低解析:一般来说纬度越高雪线越低;降水多的山坡雪线低;气温高雪线高;植被覆盖率程度与雪线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