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囚绿记陆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⒈通过阅读表明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⒉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⒊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作者简介作者简介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涸辙()移xǐ()xī沥()慰安()蕈菌()葱lóng()猗郁()piē见()字音字形hé徙淅wèixùn茏yī瞥把握词语⑴:明了简单。⑵:充满生气的样子。⑶:青翠茂盛。⑷急不暇择:⑸揠苗助长:了截猗郁葱茏因时间紧急而没有时间选择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感知课文1、在作者眼里,常春藤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1、在作者眼里,常春藤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在作者眼中,常春藤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又是柔弱的,但它倔强、坚贞、固执,具有顽强抗争、永向光明的执著。2、课文既然划分为赏绿、囚绿、放绿和思绿四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2、课文既然划分为赏绿、囚绿、放绿和思绿四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答案:文章的四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因此,“囚绿”最能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命题为“囚绿记”。在文中,陆蠡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这些话如何理解?答案:作者一生追求进步,而奋斗的历程又充满艰辛和坎坷。这可爱的“绿”使作者感觉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