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培训系列讲座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主讲朱轶华“心中有他人”,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是一种优良的品德,这种品德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不懂得关爱他人,只知人人为我,不知我为他人,逐渐养成了自私、任性、专横、霸道、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等习惯。这样的孩子如不加以引导,长大了便很难与他人合作。因此,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是非常必要的。一、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意义“心中有他人”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识别和接受。儿童不仅能觉察出他人的情感,而且可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产生与他人相同的心情,因此它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心中有他人”这种移情能力的培养,儿童可以体验他人的情感,感受他人的需要,想象这一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从而有效地促进有爱行为的形成,抑制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攻击性行为。1、独生子女成长的迫切需要在过去,大多都是多生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虽常有吵闹,但彼此心里仍很记挂,家里面有好吃的,哥哥姐姐总是让着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能常常念着哥哥姐姐的好,彼此心里都很关心对方,孩子们较容易养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现在,大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从小生活在“独”的环境里,家里的东西和父母的爱均归他独自享受,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有不少家长往往更加关注孩子的成绩怎样?有什么特长?还没有意识到“心中有他人”的教育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一看到叔叔阿姨带着小朋友来家里玩,就赶快把自己吃的和玩的东西藏起来,无论父母怎么讲,她都不肯拿出来与小朋友分享,把父母搞得很尴尬。此外,在我曾经带的学生中也总会遇到老是要求我换座位的。很多人的理由是说同桌如何如何不是。后来我发现,这些同学换了座位,仍然和新同桌合不来。分析原因,原来是要求换座位的同学思想观念上出了问题,他没有“心中有他人”,不能换位思考,总是盯着别人的不是,也就很难和同学相处好了。2、“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研究发现,“以自我为中心”是个体在婴幼儿时期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由于独生子女成为家中众星捧月的对象,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也随之加重。随着与同伴在一起游戏、活动,孩子们逐渐懂得体验同伴的情感、尊重同伴的权利、满足同伴的需要,也就是逐步具备“心中有他人”的能力,培养分享、助人和合作的社会行为,建立良好的同伴友谊,从“以自我为中心”中解脱出来。3、“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少父母溺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从小只学会了享受家人的关怀、照顾,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没有感恩之心,更不懂得去关心他人。这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常常听到有的家长抱怨,自己为了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全部的爱、时间和精力,换来的却是孩子的自私、任性与不解。可见,教育孩子从小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学会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才能使亲情日渐浓厚。14、“心中有他人”的孩子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体力、智力充分发展的人,更需要能与人友好相处,能关心他人并善于合作的人。“心中有他人”的孩子能够谦逊礼让,其心理是阳光和健康的。一个“心中有他人”的孩子会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可以说,孩子在将来处理同伴、同学、同事、婚姻家庭等关系都会受益。现在有一些大学生在学校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工作后处理不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这和其个性惟我独尊,不能“心中有他人”不无关系。所以,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不止是对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如果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和睦,充满互相关爱、相互体贴和友善氛围,就一定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心中有他人”是有益于个人成才,有益于个人未来生活幸福、有益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标准。二、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的基本内容1、教会孩子分享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存在着过度疼爱自己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