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和共同具备的品质。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激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说、写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入手,直奔重、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师(问):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生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知道了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生2:我知道了“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他们之间有矛盾,后来又和好了。师(问):廉颇、蔺相如同为赵国大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矛盾?生(概括):廉颇认为自己为赵国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却只是一个文人,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只靠一张嘴,却爬到他的头上。师: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课件出示1):(生说后出示课件后再齐读)“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师(问):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什么?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生2:我读出了他当时十分生气。生3:我读出了廉颇想寻找机会报复,以除心头之恨。生4:我读懂了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居功自傲。师:大家各抒已见,说得很好,这段话中,哪个字最能说明他的情绪?生(齐):爬师:对啊!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一张嘴就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一肚子气呀,谁能读出他满肚子的气。生(读):略(评价:读得有感情,掌声送给他)师:同学们,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去,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生1:他们可能会闹翻。生2:他们的矛盾可能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生3:秦王可能会从中渔翁得利,一举消灭赵国。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国了。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有责任阻止这次灾难的发生。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师: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找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感悟人物形象。边读课文、边思考,说自己的看法。生述1: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幻灯出示2)句子:生述2: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要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功兵的理由。师: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生(预设):在赵国的君臣都很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师: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师:不错,在危难之际,蔺相如能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此勇气,的确令人佩服!你们还从哪里感受到了他的勇敢机智呢?(幻灯出示句子3)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师:这情形指什么?——(生: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师:绝口不提是什么意思?那也就是说换城是假的,骗璧是真的。课文哪句话照应了这点?大家读出(生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什么办法?(生读)说这块璧有点儿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师:这怎么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生(齐):秦王的行为才是“骗”。师:你们说得好,秦王不守信用,可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哪个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板:勇敢机智](师随机点拨:我们还可用足智多谋,随机就变等词概括蔺相如的行为)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生:(幻灯出示句子4):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师:这段话哪个字最能体现他勇敢行为?(撞)师:蔺相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