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2011苏教语文高考1轮复习系列课件第三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纲解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考点。这一考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是指能。读通读懂句子的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来翻译文言句子,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这一考点长期以来都是高考必考的,从近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试卷来看,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常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从选文中抽出2~3句重要语句,要求考生翻译成现代汉语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第二种是从选文中抽出一个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断句。考点梳理题型一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句子主要涉及对象是文言实词虚词、,但还涉及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虚词已在前面阐述、,在此,仅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翻译的方法作重点分析、、。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并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1.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例如: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②(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2)用“被”表被动。例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例如:①不能容于远近。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无标志的被动句。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的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4.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例如: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时人莫之许也。2.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动例如:大王来何操?(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例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微斯人,吾谁与归?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例如:一言以蔽之。4.用“之”“是”做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格式:主+宾+之(是)+动例如:①夫晋,何厌之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或“他(她)”这时“相”做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6.“见”字含有“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做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如:①府吏见丁宁。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7.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词类活用的判别判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法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分,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可能是活用。(一)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相连,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中...